导航去沧县大平调(导航到沧县)
本文目录一览:
- 1、急求!!!高适的燕歌行赏析
- 2、急求高适的《燕歌行》赏析
- 3、关于写太平鼓的作文
- 4、河北传统文化有哪些
- 5、齐会战争简要概括
- 6、有名的古诗词
急求!!!高适的燕歌行赏析
抄的呀!!!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汉家:指代唐朝。唐代诗人喜欢以汉代唐。他们这样指代,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汉朝比较强盛,所以唐代诗人在描写与敌人作战的时候,经常以汉指代唐朝,以夸耀唐军的威风。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明明封长卿是唐代的将军,却把他说成是“汉家大将西出师”。又如高适这首诗,明明是唐代发生的战争,他却说“汉家”、“汉将”,言语之间流露出一股夸耀和自豪的感情。唐代诗人喜欢以汉指代唐,还有一个原因,便于讽刺。唐代诗人在讽刺当朝皇帝的时候,也经常以汉指代唐,这样可以使讽刺皇帝显得比较委婉。如白居易的著名诗篇《长恨歌》批评唐玄宗贪恋女色,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又如李颀批评唐玄宗穷兵黩武,侵略其他少数民族,“空见蒲桃入汉家”。所以提出这一点,是请大家留心,以后碰到同类问题,就不会拘于字面,而不知所措了。烟尘:烽烟尘土。古代打仗,用狼粪点着以后报警。狼烟起就是呼唤友军前来支援,边境上常设有烽火台。这儿用烟尘指代战争。在东北:指在东北方向。唐代开元年间,唐与契丹族,奚族在今天河北北部一带发生过几次战争。站在长安位置上来讲,河北北部在唐朝首都长安东北,所以说烟尘在东北。这一句是说,东北边境发生了战争。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说明敌人来犯,边境告急。汉将辞家破残贼:唐军将士告别亲友,告别家乡,准备前去歼灭凶残的敌人。请注意“残”字,一般书中无注解,这里是“凶残”的意思,“残敌”,是指凶残的敌人。今天意思是残留、残存之意,如残留的敌人,称残敌。如果当时只是残留的敌人那就不必兴师动众派兵去支援了。这句是承上句,说明出征原因。唐将离别家园,是为了奔赴沙场杀敌。男儿本自重横行:男子汉本来就看重杀敌打仗,这样方显出男子本色。重:看重。横行:纵横驰骋,不可阻挡。这句话最早出于《史记》,汉代有个名将叫樊哙,他曾与吕后说:“臣愿将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意思是说,他希望能带领十万军队,去扫荡匈奴。因为当时和匈奴矛盾很深。这里高适是活用了樊哙的话意,表唐军将士同仇敌忾,杀敌的势气很高、很旺盛。天子非常赐颜色。天子:指皇帝。国家认为皇帝是天之娇子。非常:不一般。这个词现代汉语里也有,大家很熟悉,但还要解释一下:在古代“非常”是两个词,“非”:不,不是。“常”:通常、平常。“非常”即不平常。今天“非常”虽有此意,但它是一个词,是副词。意思与古代“非常”相近,但两者不完全一致。赐颜色:俗语给面子,赏脸。赐:在过去封建社会里,皇帝无论给谁什么都叫“赐”。给你官做叫“赐恩”“、赐官”,要找你的不是,定你的罪,叫“赐罪”。叫你死为“赐死”。颜色:脸色、脸面。这个词与我们现在也不一样,现在是“色彩”。古代“颜”是“脸”;“颜色”:脸色。“赐颜色”:给脸面。整句的意思是,皇帝也非常赏识男儿到边境杀敌立功的志气与行动。三、四两句是议论,说明男儿辞家破贼,报效国家,原是大丈夫本色,皇上对此非常赞赏。
以上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交待唐军出征的原因及出征时将士们土气旺盛,斗志昂扬。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四句是这首诗的第二部分。描写唐军出征途中声势浩大,军容整肃,而前方军情紧急。
“摐金伐鼓下榆关”一句描写出征时的声势浩大。摐:撞击。金:古代军中的乐器,如筝、沉鱼一类东西。敲打撞击这些乐器用来指挥军队进退,古书上常有“鸣金收兵”的说法。其实指的就是这个。伐:敲打。鼓:战鼓。敲打战鼓以促进战士追击的作法,在春秋时就有了。如《曹刿论战》里就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榆关:山海关。是我国内陆通向东北的要隘。下榆关:朝山海关进发。下:去、到。“旌旆逶迤碣石间”一句是描写唐军出征时军容整肃。旌旆:军中各种旗帜。逶迤:形容唐军行进的蜿蜒曲折。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也有人认为古代的碣石山在渤海边,如今已沉入海中。这句描述唐军出征时军容整肃,千军万马犹如一条长龙,穿行在碣石山的蜿蜒行道上,军旗飘扬,刀枪闪光,接连不断。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是叙述唐军出征时浩浩荡荡的气势。途中又接到边防前线的告急情报,敌人又将发动进攻了。校尉:当时武官的官衔,这里是指边境前线唐军部队的长官。羽书:插有羽毛的文书,表示情况紧张,十万火急。《鸡毛信》电影里海娃的鸡毛信就是羽书。瀚海;本意是沙漠,这里指代与敌人交战的边境。单于,本是汉代匈奴首领的专门称号,作者在这里指代敌人首领。猎火;古代游牧民族在准备打仗前,经常以打猎名义举行军事演习,猎火就是打猎时燃起的火光。这里用来作为战争即将爆发的征兆。猎火一起,表示战争就要爆发了。狼山:地名,全名是狼居胥山,在今内蒙西北郡,汉代时是匈奴地盘。既然用单于指代敌人的首领,这里就用狼居胥山来指代敌人活动的地区。这使得两者显得一致,也和汉家烟尘、汉将吻合起来。这两句写战事紧迫,戍唐军校尉派人火速送来了紧急情报,敌人已在狼居胥山燃起了战火。
第二部分四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前两句紧承开头四句,描写唐军穿荆爬谷,浩荡出发,军旗飘扬,逶迤前行,十分壮观。后两句写军情紧急渲染气氛,为下文即将展开的战斗场面作铺垫。本来这次增援就十分紧张,行军途中又接到告急文书,可见情况之急迫。“羽书”已十万火急,用了一个“飞”字更见形势之紧迫,迫在眉捷。“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不仅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也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被提到嗓子眼上急于了解下情。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是本诗的第三部分,写这次战斗的具体情况。山川萧条:边境的景色非常萧条荒凉。极:穷、尽。极边土:一直到边疆的尽头,也就是到了边境。胡: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是一种不尊敬的说法。骑:读第四声,一人一马叫骑。胡骑:敌人的骑兵。凭:凭借,依仗。凌:凌辱、欺凌。凭凌:敌人凭着人高马大,善于马上作战,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犹如狂风夹杂着暴雨而来。这两句是说,唐军开到了萧条荒凉的边境,还没扎住阵脚,凶狠的敌人就凭借优势发起了进攻,攻势猛烈犹如暴风骤雨,不可阻挡。这两句为下文与战士的英勇奋战开路。这场战争是敌人发起的,唐军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保卫战,所以尽管处于劣势,士兵们面对强敌,仍然毫不畏惧,英勇战斗。两军短兵相接,拼命厮杀,唐军兵士伤亡惨重,好多战士倒下了。“战士军前半死生”,军前:阵前,战场上。半死生,死者一半,生者一半。死生这个词,在这里是偏义复合词,作者主要强调唐军兵士战死的很多,已经有一半人战死了,其意义偏重在“死”字上。“生”是附带的。兵士们奋不顾身浴血奋战,而唐军的统帅、将军在哪里呢?他们干什么去了?“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军们还在饮酒行乐,还在营帐内看美女唱歌跳舞。“犹”字很关键,是“诗眼”,它深刻地揭露了这些所谓的将军们自食奉䘵,只知作威享福,而不顾国家利益,不体恤部下,在战斗如此激烈,伤亡如此惨重而他们依然在看跳舞、听唱歌、饮酒作乐,可见昏瞆到什么程度了;两军交战时,他们尚且如此,那么平时、其他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不难想见了。
需提出并加以说明的是,对“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句历来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选本,一些参考文章,有不同看法:少数人认为,这句不是揭露将军荒淫,而是夸赞他们能干,能够临危不乱,在强敌压境时,学诸葛亮摆空城计。其理由是《旧唐书·张守珪传》上,有一段记载:开元15年,吐番侵略瓜州,瓜州刺史王军藩战死了,朝廷任命张守珪继任瓜州刺史,带军率众抗敌。张刚到瓜州时,就带领众人修筑了两座城墙,就在这时敌人突然又攻到了城下,城中军民相顾失色,都认为仗没法打了,也不敢抵抗了。张守珪说,敌众我寡又在刚刚失败之后,我们不能拼死力死守,于是就在城上饮酒作乐,唱空城计。敌人看到后,认为城中已有准备,不敢攻城,于是就撤兵回去了。张出城乘机追击,大获全胜。笔者认为仅仅依据这一点就把“美人帐下犹歌舞”说成是高适夸赞张守珪,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的理由是:
1、时间不对。张守珪抵抗吐番是开元15年,那时他的官职是瓜州刺史。张任御史大夫是开元23年,而高适写这诗前有小序说,御史大夫张公出塞是开元26年,前后整差八至十年。
2、地点不对,对象不同。张守珪在开元15年抵抗对象是吐番,地点在瓜州,而这次抗击的是契丹,地点在幽州。两者相差几千里,风马牛不相及。再说高适诗前小序中写,他之所以写该诗,是因为与一个从边塞回来的客人谈话以后有所感触才写的,而这客人虽是张的部下,但并不等于说,就可以认为这首诗所写的战士一定是张守珪的。
3、这样理解与诗人诗中有关叙述不符合。据前介绍《旧唐书》记载,张守珪唱空城计时,并没与敌人交战,至到敌军撤退才发兵追击的,而高适写这首诗时,在“美人帐下犹歌舞”之前,非常明确写着“战士军前半死生”,正在打仗,而后面还有“力尽关山来解围。”我们看下去就可以知道,这次唐军是失败了,而张守珪唱空城计时唐军是胜利的。如果有人拿《旧唐书》所记载为证据,那此种说法本身也是站不住脚的。很显然高诗写的不是瓜州之战,也根本不是赞扬张守珪,而是指责、抨击那些荒淫误国的将帅。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有些人可能要看一些参考文章,而且多而不同,所以提出,免遭错误领会。既然指挥官如此昏庸,那么,在他们指挥下的部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尽管士兵们奋力搏杀,战斗还是失败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写战士与将帅之间苦乐悬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抵抗,死伤惨重;而主帅的帐幕中美人还在歌舞,寻欢作乐,两相对照,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战士的同情,对将帅的愤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就是具体形象地描写唐军失败的悲壮景象。注意这里有5个有边塞特色的景语。大漠:沙漠,这儿指荒凉的边塞战场。穷秋:深秋。塞草:边境上的草。腓:本意是病,这儿指草枯萎发黄。孤城的城:指唐军的边防城堡。这两句描写战斗接近尾声的凄惨景象。在长满枯草的旷野上,夕阳惨淡,秋风萧瑟,地上到处是尸体,到处是鲜血,失去了主人的战马发出了令人心悸的嘶鸣,剩下稀稀落落的士兵还在坚持战斗,手中刀剑相碰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而他们的背后则是一座孤伶伶的城堡,既凄楚,又悲壮。如果用电影来比较,相斗的士兵恰是中景,他们的大背景则是一座孤伶伶的城堡,一轮惨淡无光的落日,一片空旷无边、荒凉的原野。这个画面非常凄楚,而情韵非常悲壮。“孤城落日斗兵稀”这句写得很好。(1)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日落时分战场上的肃杀气氛;(2)是它照应了前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的叙述,使整首诗对战斗的叙述显得连贯而且完整。
“战士军前半死生”是从死的多来写失败的惨重,而“斗兵稀”则是从活着的人很少来强调伤亡更加厉害。两者前后照应。(3)是写出了唐军士兵宁死不屈、奋战到底的精神,尽管“稀少”,人员伤亡也很惨重,但依然在战斗,依然在博杀,没有屈服,因是“斗兵”吗!身当恩遇恒轻敌。当:受。恩遇:皇帝的恩惠。恒:常常,轻敌,不怕流血牺牲。这句是说,士兵们由于受到皇帝的嘉许赞赏,常常感激不尽,不怕流血牺牲,以死报效国家。这是照应前面的“天子非常赐颜色”。力尽关山未解围。兵士们竭尽全力,还是没能解除敌人对边境城堡的攻势。这两句描写战士心理,誓死保卫国家,但这次增援还是失败了。
第三部分写战斗进行的情况,写的既形象又概括,而作者的感情也显得相当鲜明。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是第四部分,写战斗结束以后,兵士们的心情和想法。
铁衣:盔甲,这儿指代士兵。辛勤:辛苦。这句是说,兵士们身披盔甲,远离家乡,吃尽辛苦,时间已很长了。玉箸:玉做的筷子,这儿比喻思妇的眼泪。筷子一双,竖起来是两行,少妇眼泪也是两行。玉做的筷子晶莹透明,少妇的眼泪也是如此。所以用玉箸来比喻少妇的眼泪。这句修辞手法与上句同,也是用局部指代整体,用玉箸来指代这些兵士的妻子。应啼别离后,是倒装句,“别离后应啼”,是说家中的妻子恐怕在与我分手之后就一直在流泪哭泣。应:恐怕的意思,表猜测。城南:总指家乡妻子的住处,不是确指。欲断肠:少妇们伤心到了断肠的程度。表伤心程度非常深。征人:士兵。蓟:古代有蓟州,在天津西北,这儿说蓟北,是泛指边塞。回首:白白地回首,意思是回头远望家乡也枉然,并不能慰藉胸中的浓郁相思。汉代诗曾有“远望当归”的说法,意思是说想家乡不能回去,朝家乡望上两眼也是好的,可以替代回去。等于是回了一次家。其实远望并不能当归。这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空回首”,回家看也没用,回头看也没用,望不到家了,即使望到了也代替不了回去。安慰不了胸中浓郁的想思。以上四句是写征夫、思妇之间的怀念和痛苦,写的悲切动人,令人断肠。战士长年远离家园,守卫边疆,生活艰苦;妻子自丈夫出征以后,因思念而伤心流泪,少妇在家悲痛欲绝,征夫在外想念妻子也是徒然。边庭:边境。飘飘: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那可度:过不下去,没法生活。这句说边境的日子动荡不安,就像风雨飘摇一般,简直没法过下去。绝域:天涯海角,最远的地方,苍茫:形容荒凉。更何有,一无所有。以上两句写征夫军旅生活的苦况。边境战斗紧张,塞外人烟稀少。杀气:战争气氛。三时:有的解为春、夏、秋三个务农季节,这里解为早晨、中午、晚上为好。这样可增加兵士们的紧张、辛苦。作阵云:化作战云,也就是一天到晚经常要打仗。寒声:使人听了心寒的声音。这儿指刁斗的声音。刁斗:是古代军队煮饭的铜锅,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来敲击报更巡夜。这一句说兵士们因战斗不断,晚上睡觉时也提着心眼,睡不安稳,耳朵里时时传来一阵阵使人心烦的刁斗声。这两句紧承上两句,进一步写出战斗的紧张气氛和征夫的苦况。白天战场上战斗激烈,夜里戒备森严。相看白刃血纷纷:指战斗结束以后,士兵们聚在一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刀刃上都是鲜血。纷纷:表示多。“死节从来岂顾勋”意思说,为报效国家而死,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功名利禄。节:节义、节气。今天理解为某种理想、某种道义。死节:为某种理想、为某种道义而死。这儿指为报效国家而死。顾:顾及,顾到,想到。勋:功勋。李将军:指汉代著名将军李广。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敌人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当时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李广作战勇猛,对待部下的士兵却十分和善。部队每到一个地方,土兵不吃,他不吃,士兵不饮,他不饮。但到与敌人对阵时,李广却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因而,深受部下的拥护爱戴。高适写这首诗时,李广已死去将近九百年了,但士兵们依然深深怀念着他。这想念,其实就是对当时那些昏聩的将帅们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君不见:这三个字在唐诗歌行体中经常见到,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开头:“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李白的《将进酒》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都是用“君不见”三个字。这两句总收全诗,以疑叹的句式,表现了诗人同情征夫艰苦生活,并希望良将李广再世的愿望。
第四部分作者将笔触深入到士兵们的内心,着力刻画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战斗结束了,兵士们又饿又累,默默地围坐一堆儿,心情十分沉重,他们经历了刚才那场拼命厮杀,非常疲倦。现在心情稍舒缓,就想到了许多问题:他们想到自己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离家后家里亲人不知生活的怎么样?或许自他离家那天起,妻子就一直在哭,哭到肝肠欲断的程度。可自己又无法回家,无法安慰妻子,最后也只能站到高处向家乡望上几眼,人却不能回去与亲人团聚,只能在荒郊野外过这种紧张而凄苦的日子。可边境上的日子实在太苦,苦的是难以熬下去。局势动荡不安,景物荒凉萧瑟,而兵士们的生活,白天是接二连三的战斗,晚上是使人心烦意乱的刁斗声,这一切都使他们苦恼、怨恨。然而士兵是高尚的,他们一想到国家,就抛开了个人恩怨。他们感到为报效国家而死,连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个人有什么舍不得丢弃的呢?于是就把方才想的一切都抛在脑后。但他们毕竟是人,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感情、有思想,他们虽愿为国战死,他们也希望将领能理解、同情、关心他们,给他们以温暖,体恤他们的苦衷。所以他们在战斗之后,伤心之余,不禁思念起那冲锋在前而平时又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李广了。实际上“至今犹忆李将军”一句,既是表示他们胸中的怨恨,又是表现他们的希望,希望能有一个体恤他们苦衷、关心他们的“李将军”来共同作战,这种希望非常合理。整个第四段刻画士兵心理的矛盾非常细腻,作者真切地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痛苦,也写出了他们内心矛盾的两重性。士兵既有离家万里,为家为国牺牲的精神,又有思念家乡、亲人的丰富思想感情;既有冲锋陷阵,不怕牺牲的英勇豪气,又希望得到同情、体恤、温暖,内心世界十分丰富。作者通过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情操和思想。而这些士兵的形象也因为描写、刻画而显得更加丰满、更加亲切!
急求高适的《燕歌行》赏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关于写太平鼓的作文
河北民俗风俗热情好客的山里人河北省境内北有燕山,西依太行,山区面积比较辽阔。山里人热情好客,自古成俗。冀西一带山里的居民,把家里来客人做为“吉利”的预兆。如果哪一家一年之中没有住过客人,就被认为来年不吉利。客人进家后,饮茶、吃饭、上菜均用大碗,不用盘、碟。饮茶时,碗里不能喝干。如果碗里没了茶,主人就会马上斟上一碗,直到喝剩了半碗为止。吃饭时,筷子要随时拿在手里,不能停放在桌上,否则会被误认是“瞧不起”主人。直到两根筷子平放在碗口上时,才被认为是吃饱了。只要筷子不平放在碗口上,随时就有可能再给盛上一大碗。北部燕山深处的一些地方,因冬季比较寒冷,各家各户都生火烧炕。家里来了客人时,总要被安排在最暖和的炕头,与主人全家同睡一条大炕,不能避嫌。哪一家门前有果木树,如果外地的客人从树下经过,住脚停看,只要有成熟的果子,主人立刻就会爬上树去采摘。特别是当地的一些土特产,象燕山板栗、赞皇大枣、涉县的柿干等等,客人不能拒绝,带走的东西越多,主人越高兴,认为自己被客人看得起,下一年的收成会更好。一、民间文学(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1耿村民间故事石家庄藁城市21-2河间歌诗沧州河间市31-3孟姜女故事传说秦皇岛山海关区41-4邯郸成语典故文化邯郸市51-5牛郎织女传说邢台内丘县二、民间美术(1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62-1武强木版年画衡水武强县72-2衡水内画衡水市82-3蔚县剪纸张家口蔚县92-4丰宁满族剪纸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102-5曲阳石雕保定曲阳县112-6内丘神码邢台内丘县122-7玉田泥塑唐山玉田县132-8辛集农民画石家庄辛集市142-9无极剪纸石家庄无极县152-10白沟泥塑保定高碑店市三、民间音乐(2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63-1冀中笙管乐保定涞水县(高洛音乐会)173-2霸州笙管乐廊坊霸州市(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张庄音乐会)183-3河北鼓吹乐(永年)邯郸永年县193-4河北鼓吹乐(抚宁)秦皇岛抚宁县203-5固安笙管乐廊坊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小冯村音乐会)213-6承德清音会承德市223-7广宗太平道乐邢台广宗县233-8常山战鼓石家庄正定县243-9藁城战鼓石家庄藁城市253-10子位吹歌保定定州市263-11安次区笙管乐廊坊安次区(军卢村音乐会、南响口梵呗音乐会、后屯音乐会)273-12雄县古乐保定雄县283-13竹林寺寺庙音乐张家口阳原县293-14辛安庄民间音乐会沧州任丘市303-15涉县寺庙音乐邯郸涉县313-16里东庄音乐老会廊坊文安县323-17任丘大鼓沧州任丘市333-18河间大鼓沧州河间市343-19磁县迓鼓邯郸磁县353-20唐山花吹唐山唐海县四、民间舞蹈(2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64-1昌黎地秧歌秦皇岛昌黎县374-2井陉拉花石家庄井陉县384-3徐水狮舞保定徐水县394-4沧州落子沧州南皮县404-5易县摆字龙灯保定易县414-6隆尧招子鼓邢台隆尧县424-7抬花杠石家庄栾城县434-8篓子灯唐山丰南区444-9青龙猴打棒秦皇岛青龙满族454-10葛渔城重阁会廊坊安次区464-11晋州官伞石家庄晋州市474-12赞皇铁龙灯石家庄赞皇县484-13黄骅麒麟舞沧州黄骅市494-14丰宁蝴蝶舞承德丰宁满族504-15曲周龙灯邯郸曲周县514-16抚宁太平鼓秦皇岛抚宁县524-17二贵摔跤承德隆化县534-18东储双龙会廊坊安次区544-19沧县狮舞沧州沧县554-20撵花邯郸临漳县五、戏曲(2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65-1河北梆子河北省文化厅575-2评剧唐山滦南县585-3唐山皮影戏唐山市595-4石家庄丝弦石家庄市605-5哈哈腔(清苑)保定市615-6哈哈腔(青县)沧州青县625-7武安平调落子邯郸武安市635-8定州秧歌戏保定定州市645-9冀南皮影戏邯郸市655-10武安傩戏邯郸武安市665-11隆尧秧歌戏邢台隆尧县675-12二人台张家口康保县685-13保定老调保定市695-14威县乱弹邢台威县705-15邯郸东填池赛戏邯郸市715-16四股弦邢台巨鹿县725-17蔚县秧歌张家口蔚县735-18软秧歌张家口怀安县745-19官庄诗赋弦廊坊固安县755-20横岐调保定涿州市765-21永年西调邯郸永年县775-22磁县怀调邯郸磁县785-23贤寓调保定定兴县795-24肃宁武术戏沧州肃宁县805-25河间皮影戏沧州河间市815-26口梆子张家口市六、曲艺(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826-1木板大鼓沧州沧县836-2乐亭大鼓唐山乐亭县846-3西河大鼓沧州河间市856-4京东大鼓廊坊市866-5戳古董张家口张北县876-6黄骅渔鼓沧州黄骅市886-7盐山竹板书沧州盐山县896-8涿州十不闲保定涿州市七、民间杂技(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907-1吴桥杂技沧州吴桥县八、民间手工技艺(1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918-1磁州窑烧制技艺邯郸峰峰矿区928-2魏县土纺土织技艺邯郸魏县938-3邢窑烧制技艺邢台市948-4定瓷传统烧制技艺保定曲阳县958-5高阳民间染织技艺保定高阳县968-6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978-7秸秆扎刻技艺廊坊永清县988-8衡水法帖拓印技艺衡水桃城区998-9泊头传统铸造技艺沧州泊头市1008-10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邯郸大名县1018-11易县绞胎陶瓷制作技艺保定易县1028-12沙河豆面印花技艺邢台沙河市1038-13高桥尚家笙制作技艺廊坊霸州市1048-14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衡水故城县1058-15易水砚制作技艺保定易县1068-16蔚县古民居建筑技艺张家口蔚县1078-17馆陶黑陶制作技艺邯郸馆陶县九、生产商贸习俗(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89-1安国药市保定市1099-2直隶官府菜系烹饪技艺保定市十、岁时节令(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010-1盐山千童信子节沧州盐山县十一、民间信仰(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111-1女娲祭典邯郸涉县11211-2三祖文化张家口涿鹿县11311-3赵县范庄龙牌会石家庄赵县11411-4内丘扁鹊祭祀邢台内丘县十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512-1沙河藤牌阵邢台沙河市11612-2邢台梅花拳邢台平乡县、广宗县11712-3杨氏太极拳邯郸永年县11812-4沧州武术沧州市11912-5深州形意拳衡水深州市12012-6涞水踢球保定涞水县12112-7泊头六合拳沧州泊头市12212-8武氏太极拳邯郸永年县12312-9文安八卦掌廊坊文安县十三、文化空间(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2413-1青县盘古文化沧州青县12513-2胜芳花灯及元宵灯会廊坊霸州市12613-3蔚县拜灯山张家口蔚县12713-4滏阳河灯邯郸邯山区(马头镇、张庄桥村)12813-5苇子灯阵邯郸峰峰矿区12913-6彩布拧台邯郸邯山区13013-7黄粱梦文化邯郸市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7项)一、民间文学(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1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秦皇岛卢龙县2Ⅰ-2契丹始祖传说承德平泉县3Ⅰ-3内丘县郭巨孝文化邢台内丘县4Ⅰ-4清河县武松与武大郎的传说邢台清河县二、民间音乐(1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Ⅱ-1安次区义和团音乐(东张务音乐会)廊坊安次区6Ⅱ-2永年正里小曲邯郸永年县7Ⅱ-3东尖塔音乐会廊坊广阳区8Ⅱ-4丰宁满族吵子会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9Ⅱ-5昌黎民歌秦皇岛昌黎县10Ⅱ-6昌黎吹歌秦皇岛昌黎县11Ⅱ-7燕子古乐保定易县12Ⅱ-8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保定易县13Ⅱ-9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保定安新县14Ⅱ-10邢台县长信排鼓邢台邢台县三、民间舞蹈(1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5Ⅲ-1临漳李家庄高跷皇杠邯郸临漳县16Ⅲ-2永清瑚琏店同乐圣会廊坊永清县17Ⅲ-3扇鼓(赵州扇鼓、冀南扇鼓)石家庄赵县邯郸丛台区18Ⅲ-4宽城背杆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19Ⅲ-5香河大河各庄竹马会廊坊香河县20Ⅲ-6盐山武术扇沧州盐山县21Ⅲ-7曲周傩舞聚英叉会邯郸曲周县22Ⅲ-8竹板落子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23Ⅲ-9隆尧县泽畔抬阁邢台隆尧县24Ⅲ-10跑竹马(正定县、灵寿县)石家庄正定县石家庄灵寿县25Ⅲ-11灵寿武凡同高跷马石家庄灵寿县26Ⅲ-12抬花杠石家庄元氏县27Ⅲ-13永年抬花桌邯郸永年县四、传统戏剧(1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8Ⅳ-1豫剧桑派艺术邯郸市29Ⅳ-2冀南四股弦(馆陶县、魏县、肥乡县)邯郸馆陶县邯郸魏县北坡头邯郸肥乡县旧店乡南营村30Ⅳ-3邯郸赛戏(武安市、涉县)邯郸武安市邯郸涉县31Ⅳ-4海兴南锣剧沧州海兴县32Ⅳ-5鸡泽弦子腔戏邯郸鸡泽县33Ⅳ-6馆陶木偶戏邯郸馆陶县34Ⅳ-7临漳西狄邱落子邯郸临漳县35Ⅳ-8炊庄高腔戏廊坊广阳区36Ⅳ-9西路梆子沧州海兴县37Ⅳ-10藁城北周卦乱弹石家庄藁城市38Ⅳ-11深泽坠子戏石家庄深泽县39Ⅳ-12元氏乐乐腔石家庄元氏县40Ⅳ-13高阳河西村昆曲保定高阳县41Ⅳ-14临城南调邢台临城县42Ⅳ-15霸州王庄子昆曲廊坊霸州市五、曲艺(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3Ⅴ-1广平拉洋片邯郸广平县44Ⅴ-2冀南梨花大鼓(鸡泽县、威县)邯郸鸡泽县邢台威县45Ⅴ-3西河大鼓廊坊文安县46Ⅴ-4燕山大板(三河市、平泉县)廊坊三河市承德平泉县六、杂技与竞技(1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7Ⅵ-1雄县鹰爪翻子拳保定雄县48Ⅵ-2孟村八极拳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49Ⅵ-3劈挂拳沧州市50Ⅵ-4燕青拳沧州市51Ⅵ-5查滑拳沧州市52Ⅵ-6珍珠球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53Ⅵ-7香河安头屯中幡廊坊香河县54Ⅵ-8长洪拳邯郸成安县55Ⅵ-9上刀山邯郸涉县56Ⅵ-10左各庄杆会廊坊文安县57Ⅵ-11苏桥飞叉会廊坊文安县58Ⅵ-12南托雷氏武术石家庄灵寿县59Ⅵ-13正定高照(中幡)石家庄正定县60Ⅵ-14大名县佛汉拳邯郸大名县七、民间美术(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61Ⅶ-1伯延民间建筑艺术邯郸武安市62Ⅶ-2八沟石雕工艺承德平泉县八、传统手工技艺(2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63Ⅷ-1金凤扒鸡手工制作技艺石家庄市64Ⅷ-2板城烧锅酒五甑酿造技艺承德市承德县65Ⅷ-3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衡水市66Ⅷ-4刘伶醉酒酿造技艺保定徐水县67Ⅷ-5刘美烧鸡手工制作技艺唐山乐亭县68Ⅷ-6玉田老酒酿造技艺唐山玉田县69Ⅷ-7槐茂酱菜制作技艺保定市70Ⅷ-8贞元增酒传统酿造工艺邯郸市71Ⅷ-9山庄老酒酿造技艺承德平泉县72Ⅷ-10织字土布技艺(鸡泽县、肥乡县)邯郸鸡泽县邯郸肥乡县73Ⅷ-11魏县花布染织技艺邯郸魏县74Ⅷ-12蠡县二踢脚制作技艺保定蠡县75Ⅷ-13昌黎赵家馆饺子制作技艺秦皇岛昌黎县76Ⅷ-14平泉“五奎园”改刀肉制作技艺承德平泉县77Ⅷ-15正定宋记八大碗石家庄正定县78Ⅷ-16广宗手工木镟技艺邢台广宗县79Ⅷ-17真定府马家卤鸡石家庄正定县80Ⅷ-18藁城宫灯石家庄藁城市81Ⅷ-19迁安手工造纸唐山迁安市82Ⅷ-20广宗县柳编技艺邢台广宗县83Ⅷ-21一百家子拨御面承德隆化县84Ⅷ-22井陉矿区高粱秸秆工艺石家庄井陉矿区85Ⅷ-23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邢台沙河市九、民俗(1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86Ⅸ-1鸿宴饭庄唐山市87Ⅸ-2蔚县打树花张家口蔚县88Ⅸ-3井陉赵庄岭皇纲石家庄井陉县89Ⅸ-4后山文化保定易县90Ⅸ-5临漳郭小屯坠子村邯郸临漳县91Ⅸ-6井陉孤山感恩文化石家庄井陉县92Ⅸ-7尧山文化邢台隆尧县93Ⅸ-8北秀林马火会石家庄井陉县94Ⅸ-9桃林坪花脸社火石家庄井陉县95Ⅸ-10西宫大蜡会石家庄栾城县96Ⅸ-11南张井老虎火石家庄井陉县十、传统医药(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97Ⅹ-1永年太和堂邯郸永年县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附名单)丝弦艺术15位粉丝1楼新华网河北频道(2009-06-1109:23:31)稿件来源:河北日报一、民间文学(12项,子项1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1平泉的传说承德平泉县2Ⅰ-2康熙与大庙的传说承德双滦区Ⅰ-3康熙与大庙的传说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3Ⅰ-4杨家将传说廊坊大城县4Ⅰ-5仁义胡同的传说唐山迁安市5Ⅰ-6老马识途的传说唐山迁安市Ⅰ-7老马识途的传说秦皇岛卢龙县6Ⅰ-8碣石山传说与故事秦皇岛昌黎县7Ⅰ-9萧显写匾的故事秦皇岛山海关区8Ⅰ-10玄鸟生商的历史传说秦皇岛卢龙县9Ⅰ-11李广射虎的历史传说秦皇岛卢龙县10Ⅰ-12柏乡汉牡丹传说邢台柏乡县11Ⅰ-13临城赵云故里传说邢台临城县12Ⅰ-14黄金台传说保定定兴县二、传统音乐(12项,子项2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3Ⅱ-1滦平十番乐承德滦平县14Ⅱ-2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衡水故城县15Ⅱ-3三河大鼓廊坊三河市16Ⅱ-4冀中笙管乐(杨家口音乐会)廊坊大城县Ⅱ-5冀中笙管乐(东臧庄音乐会)廊坊大城县Ⅱ-6冀中笙管乐(琉璃庄音乐会)廊坊文安县Ⅱ-7冀中笙管乐(蔡头村音乐会)廊坊文安县Ⅱ-8冀中笙管乐(西滩里音乐会)廊坊文安县Ⅱ-9冀中笙管乐(福新村音乐会)廊坊文安县Ⅱ-10冀中笙管乐(南汉村音乐会)廊坊广阳区Ⅱ-11冀中笙管乐(北燕家务音乐会)廊坊霸州市Ⅱ-12冀中笙管乐(延福屯村音乐会)保定高阳县Ⅱ-13冀中笙管乐(同口音乐会)保定安新县17Ⅱ-14石家庄休门吹歌石家庄市18Ⅱ-15羲皇圣鼓石家庄新乐市19Ⅱ-16任家班唢呐秦皇岛北戴河区20Ⅱ-17东光吹歌沧州东光县21Ⅱ-18大义店村冰雹会音乐会保定高碑店市22Ⅱ-19跃进吹歌保定徐水县23Ⅱ-20内丘庆源排鼓邢台内丘县24Ⅱ-21广宗黄巾鼓邢台广宗县三、传统舞蹈(18项,子项1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5Ⅲ-1滦平棉花鬼承德滦平县26Ⅲ-2武强打花膀衡水武强县27Ⅲ-3桃城区安乐秧歌衡水桃城区28Ⅲ-4大城太平颤(甩会)廊坊大城县29Ⅲ-5大城西子牙高跷廊坊大城县30Ⅲ-6安次区西安庄登云会廊坊安次区31Ⅲ-7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石家庄赵县32Ⅲ-8万全打棍张家口万全县33Ⅲ-9蹦鼓子舞张家口怀安县34Ⅲ-10王河湾挎鼓张家口宣化区35Ⅲ-11曲长城背阁张家口阳原县36Ⅲ-12地秧歌唐山乐亭县37Ⅲ-13青龙满族寸子秧歌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38Ⅲ-14泊头小竹马沧州泊头市39Ⅲ-15清苑绣球龙灯保定清苑县40Ⅲ-16扇鼓邢台内丘县41Ⅲ-17招子鼓邢台柏乡县42Ⅲ-18博野花鼓落子保定博野县四、传统戏剧(13项,子项2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3Ⅳ-1曲周柳子腔邯郸曲周县44Ⅳ-2哈哈腔廊坊文安县崔家坊Ⅳ-3哈哈腔沧州沧县45Ⅳ-4石家庄丝弦石家庄赞皇县Ⅳ-5石家庄丝弦石家庄井陉县46Ⅳ-6评剧石家庄评剧院一团47Ⅳ-7晋剧石家庄井陉县48Ⅳ-8二人台张家口尚义县Ⅳ-9二人台张家口张北县49Ⅳ-10赤城马栅子戏张家口赤城县50Ⅳ-11皮影戏唐山乐亭县Ⅳ-12皮影戏唐山滦南县Ⅳ-13皮影戏秦皇岛昌黎县Ⅳ-14皮影戏邯郸曲周县51Ⅳ-15青县青剧沧州青县52Ⅳ-16老调保定安国市53Ⅳ-17乱弹邢台临西县Ⅳ-18乱弹邢台巨鹿县54Ⅳ-19曲长城木偶戏张家口阳原县55Ⅳ-20坠子戏邯郸成安县五、曲艺(6项,子项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6Ⅴ-1西河大鼓廊坊大城县57Ⅴ-2赵县梅花调石家庄赵县58Ⅴ-3张北大鼓张家口张北县59Ⅴ-4干嗑张家口张北县Ⅴ-5干嗑张家口尚义县Ⅴ-6干嗑张家口康保县60Ⅴ-7拉洋片沧州吴桥县61Ⅴ-8乐亭大鼓唐山滦南县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3项,子项3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62Ⅵ-1陈村查拳邯郸邱县63Ⅵ-2梅花拳衡水深州市Ⅵ-3梅花拳邢台威县64Ⅵ-4通臂拳(心聚六和软手通臂拳)廊坊霸州市通臂拳研究会Ⅵ-5通臂拳(五行通臂拳)廊坊香河县Ⅵ-6通臂拳(太极通背拳)廊坊三河市Ⅵ-7通臂拳(沧州通臂拳)沧州通臂劈挂拳研究总会Ⅵ-8通臂拳(南宫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邢台南宫市65Ⅵ-9八卦掌廊坊固安县66Ⅵ-10固安戳脚廊坊固安县67Ⅵ-11安次区南关村少林武术廊坊安次区68Ⅵ-12安次区黄漕飞叉廊坊安次区69Ⅵ-13中幡廊坊安次区70Ⅵ-14太极拳(杨氏太极拳老架)廊坊大城县Ⅵ-15太极拳(府内派传统杨氏太极拳)保定府内派传统杨氏太极拳文化研究会71Ⅵ-16井陉县南良都斗火龙石家庄井陉县72Ⅵ-17微水武术石家庄井陉县73Ⅵ-18抬阁石家庄灵寿县74Ⅵ-19弹(谭、潭)腿沧州沧县Ⅵ-20弹(谭、潭)腿邢台临西县75Ⅵ-21沧县传统武术沧州沧县76Ⅵ-22河间左把大奇枪沧州河间市77Ⅵ-23贾氏青萍剑沧州黄骅市78Ⅵ-24黄骅五虎棍沧州黄骅市79Ⅵ-25青县麒麟拳沧州青县80Ⅵ-26苗刀沧州通臂劈挂拳研究总会81Ⅵ-27曲阳擎阁保定曲阳县82Ⅵ-28圈头村少林会保定安新县83Ⅵ-29八趟掩手保定安新县84Ⅵ-30清河曦阳掌太平拳邢台清河县七、传统美术(8项,子项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85Ⅶ-1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廊坊安次区86Ⅶ-2柳编廊坊固安县87Ⅶ-3永清花灯廊坊永清县88Ⅶ-4高邑县后哨营猫头靴石家庄高邑县89Ⅶ-5新乐石雕石家庄新乐市90Ⅷ-6深泽泥模石家庄深泽县91Ⅷ-7铁画唐山遵化市92Ⅷ-8渤海渔村剪纸沧州黄骅市八、传统技艺(28项,子项3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93Ⅷ-1平泉御膳糖饼手工制作技艺承德平泉县94Ⅷ-2磁县纸扎技艺邯郸磁县95Ⅷ-3侯店毛笔制作技艺衡水桃城区96Ⅷ-4辛庄传统制陶技艺廊坊文安县97Ⅷ-5栾城杨氏家具制作技艺石家庄栾城县98Ⅷ-6藁城西辛庄吹糖技艺石家庄藁城市99Ⅷ-7井陉绵河水磨技艺石家庄井陉县100Ⅷ-8南张井干礤石墙技艺石家庄井陉县101Ⅷ-9七汲全羊宴技艺石家庄无极县102Ⅷ-10沙城老窖酒酿造技艺张家口长城酿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3Ⅷ-11柴沟堡镇熏肉制作技艺张家口怀安县104Ⅷ-12松纹剑锻造技艺唐山古冶区105Ⅷ-13蜂蜜麻糖制作技艺唐山新新麻糖厂Ⅷ-14蜂蜜麻糖制作技艺唐山丰润区106Ⅷ-15卢龙粉条传统加工技艺秦皇岛卢龙县107Ⅷ-16宁晋泥坑酒酿造技艺邢台泥坑酒业有限责任公司108Ⅷ-17泊头火柴制作技艺沧州泊头市109Ⅷ-18黄骅人工制盐技艺沧州黄骅市110Ⅷ-19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沧州黄骅市111Ⅷ-20吊炉烧饼制作技艺沧州黄骅市112Ⅷ-21黄骅面花制作技艺沧州黄骅市113Ⅷ-22沧县镂空木雕雕刻技艺沧州沧县114Ⅷ-23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沧州吴桥县Ⅷ-24手工挂面制作技艺邢台临西县115Ⅷ-25传统纺织技艺邢台广宗县116Ⅷ-26威县土布纺织技艺邢台威县117Ⅷ-27传统造船技艺保定安新县118Ⅷ-28芦苇画保定安新县119Ⅷ-29白洋淀苇编保定安新县120Ⅷ-30面塑保定安新县九、民俗(19项,子项2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21Ⅸ-1滦平二龙山龙文化承德滦平县122Ⅸ-2阜城打囤衡水阜城县123Ⅸ-3伏羲文化石家庄新乐市124Ⅸ-4婚俗石家庄井陉县125Ⅸ-5丧葬习俗石家庄井陉县Ⅸ-6丧葬习俗保定安新县圈头村126Ⅸ-7栾庄海龙湾龙文化石家庄井陉县127Ⅸ-8长岗龙母文化石家庄井陉县128Ⅸ-9炮打五只船石家庄新乐市129Ⅸ-10正定腊会石家庄正定县130Ⅸ-11赞皇腊八船石家庄赞皇县131Ⅸ-12七夕节石家庄灵寿县132Ⅸ-13九曲黄河灯张家口怀安县Ⅸ-14九曲黄河灯张家口怀安县Ⅸ-15九曲黄河灯石家庄井陉县Ⅸ-16九曲黄河灯保定定兴县133Ⅸ-17抬皇(黄)杠秦皇岛抚宁县Ⅸ-18抬皇(黄)杠邢台南和县134Ⅸ-19觉道庄老子祭奠沧州青县135Ⅸ-20鄚州庙会沧州任丘市136Ⅸ-21清河中华张氏传统祭祀邢台清河张氏宗亲联谊会137Ⅸ-22沙河九龙祭祀邢台沙河市138Ⅸ-23怀安县胡家屯社火张家口怀安县139Ⅸ-24峰峰王看烟火灯地邯郸峰峰矿区Ⅳ-4石家庄丝弦石家庄赞皇县Ⅳ-5石家庄丝弦石家庄井陉县希望可以帮到你!
河北传统文化有哪些
1、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河北梆子的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杰出的人士,如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景山,赵佩云(筱香水)、王莹仙(金刚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众所热爱。
这批演员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
2、曲阳石雕
曲阳盛产质地优良的各色大理石,早在汉代,曲阳一带的石雕艺人就用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石果、碑文、龙凤、雄狮、观音、佛像等各种工艺品。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阳石雕艺人杨琼因雕技精湛,被任命为总管。
据记载,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清代,曲阳石雕曾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展出,荣获世界石雕艺术第二名。
3、竹板书
竹板书产生于河北省中部平原。起源年代比较久远。据老艺人马兰月、王来恩(艺名“舍命王”)等谈,一百多年前,他们的师爷就是唱竹板书的。七、八十年前,南皮县老艺人张福堂等初去山东,后来又有尹福盛、王来恩等到相继而去,竹板书从此流入山东。
清末明初,又有潘福恒、王福义、余来荣等到在京津辽沈等地演唱,狄来珍去山西太原等地演唱,竹板书的活动区域逐年扩大。王来恩还到西安、扬州、香港等地演出过。
4、评书
流行在河北省的评书,是由唐代“变文”和宋代“说话”艺术演化而来的。一般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演出时坐在案前,以一块醒木为道具。表演中,既有娓娓的叙述,也有琅琅的朗诵。传统书目大都是长篇,内容以历史故事和武侠故事为主。
5、皮影人
是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流行于唐山、乐亭一带。以驴皮刻染,吸收了当地民间剪纸的特点,更以雕镂精细、造型夸张、富有装饰性见称。清代已在京津、东北一带流传。老艺人王玉宏刀法犀利多变,并对古法进行了改革。邯郸有牛皮影人,线条苍老古拙,意趣淳朴有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统艺术
齐会战争简要概括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形势和各县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一、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形势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悍然于夜间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起进攻,并炮击宛平城。二十九军官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奋起抵抗。艰苦卓绝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向华北增兵,迅速占领了北平、天津,又分三路进攻华北,并大举进攻上海,妄图速战速决侵吞整个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作战方针,除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外,其他战场则严重溃败,大片国土沦陷。
面临中华民族亡国的严重危险,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面抗战的路线。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是抵御日军的侵略、挽救中国危亡的出路。中国共产党誓为抗日民族的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中共中央发表宣言,主动提出与国民党合作,团结抗战。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为此,必须坚持抗日战争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抗日运动,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并提出以减租减息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严重威胁和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压力,中国国民党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呼吁,实行国共合作,团结抗日。8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其后,又将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9月22日,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宣告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随后,八路军各部除一部分留守陕北外,相继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战场。
抗战爆发后,山东省委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山东抗战,决定组织抗日游击队,发展抗日救国民众团体。鲁西北地区人民在鲁西北特委领导下,抗日救亡活动迅速展开。7月,齐河县三区进步青年姜虎文接受鲁西北特委的指示,组织了齐河县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随后,齐河一、二、三、四、五区相继建立了“民先”中队或小队。“民先”队员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广泛宣传抗日救国。8月,平原五乡师共产党员、教师马霄鹏在五乡师建起“民先”。在禹城,共产党员王禄清(后改名王克寇)在八区组织青年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青抗先”),并发展共产党员。共产党员马诚斋、赵毅、霍仙洲等,也在辛店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并建立平禹县抗日游击队。9月下旬,北方局根据中央的指示,研究部署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号召“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鲁西北特委负责人徐运北在济南接受了省委传达的北方局会议精神,立即返回鲁西北,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游击队,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
为了加强山东党的力量,1937年7月,中央先后派彭雪枫、张经武来山东,开展对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的统战工作。8月,在八路军华北联络局工作的张友渔随平津流亡学生来到济南,经过韩复榘的高级参议、爱国进步人士余心清安排与韩复榘会谈。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韩复榘的统战工作,北方局决定成立山东联络局,任命张友渔为书记,主要任务是联络和团结山东地区的国民党军政要员抗日。9月,张友渔与张经武一起同韩复榘谈判,达成了统战协议,答应释放在押政治犯;成立第三路军政训处,同共产党员和左派人士协助工作;开办第三路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培训动员民众的干部。训练班的政治教育完全由共产党员负责,学员为平津流亡学生和山东省爱国青年,鲁西北有杨真、莫循、史辉、闫子稭、马云祥、尉景平、郭鲁等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参加了训练班。经短期培训后,他们陆续回到全省各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此后,津浦铁路西的武城、平原、恩县、夏津、禹城、齐河等县,先后在山东省委、冀鲁豫边区省委、鲁西区党委、冀南区党委、冀鲁豫分局和鲁西北特委、鲁西三地委(卫东地委)及鲁西四地委(运东地委)、运东地委、冀南六地委及冀鲁豫四地委、一地委的领导下,以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为坚强后盾,发展壮大党的力量,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平原游击战,创建鲁西北卫东、运东抗日根据地,前仆后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二、各县沦陷与日军的罪行
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沿平汉、津浦铁路大举南侵。日军侵入山东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率部在鲁北地区稍作抵抗后,旋即命令黄河以北所属部队和各地专员、县长向黄河以南撤退。10月3日,日军占领德州,继而沿路长驱南进,14日、15日、16日接连占领平原、禹城、恩县、齐河县城。此时,韩复榘为保存实力,再次命令黄河以北的部队和地方官员向黄河以南撤退,鲁北地区沦入敌手。日军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9月30日上午,退到德州于庄、后赵庄一带的国民党爱国官兵,不顾韩复榘南撤的命令,在一位连长的率领下,奋起反抗,击毙日军10余人,后因寡不敌众而撤退。中午,日军侵入于庄、后赵庄,大肆烧杀抢劫,将于庄未来得及逃难的百姓残酷杀害,又将10名老百姓和后赵庄7名百姓带到赵庄桥上,惨无人道地全部杀害。日军攻占德州后,疯狂洗劫。10月5日,日军在德州南许庄以搜查国民党伤兵为由,将许庄72名老百姓押集起来,严刑拷打,全部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许庄惨案。10月17日,驻平原李家桥据点的日军20余人,闯入张吉野村,惨杀手无寸铁的村民12人。26日上午,驻李家桥的日军4人到梅家口、官道孙一带田间,奸污妇女3名。梅家口的农民目眦俱裂,手持大镢、三齿追杀日军3人,1人逃脱。第二天,日军纠集200余人,分三路对梅家口、官道孙、曲六店3个村庄疯狂烧杀,野蛮杀害无辜百姓87人,烧毁房屋355间,掠夺鸡鸭500余只,抢去衣物、牲口、农具、车辆万余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惨案。12月21日,日军出动3架飞机,轰炸马腰务大集,死亡百姓30余人。
10月13日下午,日本侵略军由禹城经赵牛河郭庄桥入侵齐河,国民党军某部一连违抗上级南撤的命令,凭借赵牛河有利地势,顽强抗击日军。激战一夜,打死日军200余人,全连官兵除1名战士负伤转移外,其余阵亡。11月,入侵齐河日军进犯郑官庄一带,华集、郑官庄等几十个村庄红枪会员和群众手持铡刀、大刀、长矛、铁锨等武器奋起抵抗,日军用机枪扫射,当地群众有41人牺牲,近百人负伤。
10月下旬,日军侵犯禹城伦镇,当地红枪会员赤膊与敌拼杀,日军以步枪扫射,大炮轰击,伦镇被破,敌人野蛮行凶,见人就杀,四街遭屠,死伤百姓140余人。
1938年5月23日,盘踞禹城的日军纠集张庄火车站日军300多人,分乘10辆汽车、4辆摩托车包围了辛店大集,将赶集的百姓和商贩赶到村北的一座院子里,分6批押到梨园内,用步枪和机枪扫射,共残杀124人,绑走4人。
8月17日,侵入济南的日军为报复津浦铁路被破袭,纠集300多人,于拂晓开动装甲车包围了禹城县东唐庄,把全村群众集中到场院内,将70多名老百姓捆绑起来,用机枪疯狂扫射,然后再用刺刀补刺,被害百姓75名,其中有3户被杀绝。随后又在村内纵火,30多户民房被烧毁。
9月,入侵恩县的日军骑兵队30余人窜入恩县官庄,残害百姓7人,烧毁房屋10余间。
同月,日军骑兵30余人,先后攻击夏津蒋寨、四屯,打死民团队员5人,并焚烧了民团驻地房屋。
10月,侵入平原的两个日军士兵到城郊东北刘池庄侮辱妇女,附近4村群众闻讯赶来,用三齿将一个日兵打死,另一个日兵逃回城里。当天下午与次日,城内日军连续出动40多人,枪杀荆庄、马庄、邓庄、刘池庄百姓4人,烧死6人,伤2人,烧毁房屋430间。
10月的一天(农历九月二十三日)上午,约300名日本骑兵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包围旧城,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血腥残杀、强奸,残害百姓30余人,毁坏房屋无数。
1938年11月,武汉失守。日军回师华北,妄图“先控制平原,后进攻山地”,以巩固其占领区。日独立第三混成旅、一一四师团各一部共3700余人,汽车200余辆,在伪军配合下,从邢台、石家庄、邯郸、德州分四路出动,第二次侵占冀南、鲁西北一些县城。11月5日,占领武城、夏津等县城。11月21日,日本侵略军百余人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进攻夏津八里庄、冯庄,两村群众紧闭寨门抵抗。日军炮击寨门,闯进村内,杀死百姓21人,打伤3人,烧毁民房百余间。自此,鲁北、鲁西北长期被日军所盘踞,抢光杀光烧光,罪行罄竹难书。
三、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沿津浦铁路猖狂南犯,国民党军队节节溃败南逃。溃兵败卒所过之处,窜扰抢掠。国民党地方政府的要员和封建势力上层人物如惊弓之鸟,纷纷搜刮资财南逃,其统治势力土崩瓦解,土匪杂团乘机蜂起,骚扰百姓。加之8月后鲁西北连降暴雨,卫河决口,水灾横溢,社会动荡混乱,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鲁西北共产党人如中流砥柱,高举起抗日救亡的旗帜,广泛宣传发动民众,组建抗日武装,向日本侵略者展开英勇的抵抗斗争,力挽民族危亡。
1937年9月19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在济南向中共鲁西北特委负责人徐运北传达了北方局的指示,要求共产党员深入敌后,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组建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徐运北返回鲁西北,随即同各县党的组织或坚持地下斗争的共产党员接通联系,部署发动民众、组建抗日武装工作。鲁西北人口密集,民团组织及一般地主、富农都有护家的枪支,组建抗日武装具有良好的重要条件。鲁西北共产党人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到组建抗日武装、抵抗日军的斗争中。
10月,平原、禹城县共产党员马诚斋、赵毅、霍仙洲、段尔平等,在辛店一带进行抗日宣传。12日,在平禹边境组织起近百人的平禹游击队,霍仙洲任大队长。
同月,鲁西北籍杨真、莫循、史辉、闫子稭、马云祥、尉景平、郭鲁等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在济南参加党领导的第三路军政训班后,陆续回到鲁西北,壮大了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力量,加快了抗日武装的发展。马云祥、尉景平、谭锡三由济南返回禹城后,立即与共产党员金谷兰、马凤元、杨中一在禹城安仁镇召开抗日活动积极分子会议,当月在禹城、高唐一带建立了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七大队,金谷兰任大队长,张同海任副大队长。下旬,游击第七大队在高唐马桥伏击了日军。
与此同时,平原共产党员赵毅同鲁西北特委取得联系,并找到恩县党的负责人马诚斋,商议组建抗日武装。马诚斋在恩县城北张官寺一带发展抗日积极分子李华珍、白金荣等人入党。12月,李华珍、白金荣在王杲铺一带农村组织起一支近百人的抗日武装,夜晚破袭铁路,同日军展开游击战。
1938年1月1日,齐河县共产党员王青云、魏金三、吴力践,在高家集成立抗日游击司令部,王青云任司令。然后兵分三路,王青云带一部分向范筑先的部队靠拢;魏金三、崔健率一部到黄河东山区打游击;吴力践则回家乡赵官镇,动员选送青年参加魏、崔领导的游击队。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爱国民主人士也主动组建抗日游击队。1938年初,武城县沙庄青年学生赵之璞等13人,自发组织抗日喋血团,锄奸破路,袭击县城,割断敌人的电话线。铁血团大部分成员成为武城县建党的骨干。
鲁西北抗日武装的组建与发展,抵抗了日军的侵略,抵制了土匪杂团的骚乱,振奋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由此党的抗日主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而使人民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一、鲁西北党组织团结范筑先共同抗战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鲁西北与国民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是争取团结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共同抗战。
范筑先是山东省馆陶人,清末投军,辛亥革命后历任北洋军第四师连、营、团、旅长,后任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三军少将参赞。“九·一八”事变后,任韩复榘的第三路军少将赞议。1936年11月,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范筑先正直廉洁,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日军入侵,他忧心忡忡,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强烈不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行动,给予他很大影响。他认识到,只有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战,才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鲁西北共产党人逐步展开了同范筑先建立统一战线的工作。
1938年8月初,冯玉祥出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原西北军几个高级将领住在济南津浦宾馆,共产党员张维翰、王化云、牛连文等经山东省委同意,邀请范筑先到津浦宾馆座谈抗日形势,范筑先主动请张维翰等在济南聘请共产党人到鲁西北帮助抗战。于是,省委派共产党员姚第鸿到聊城,被范筑先委任为专署的秘书。日军侵占德州后,山东省委为加强鲁西北抗战,又向范筑先部派出12名共产党员,并从共产党与韩复榘合办的第三路军军政训班中挑选了240名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为政训服务员,分三批到达范筑先部,团结协助范筑先抗战。其中有共产党员张承先、夏津进步青年史辉、闫子稭与平津流亡学生共产党员杨真、莫循等,他们都成为鲁西北抗战的领导力量。
1937年10月中旬,日军侵占德州之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命令地方军队政权南撤,范筑先一方面留张维翰等驻守聊城,一方面率第六专署人员和保安队员撤离到齐河官庄渡口观察形势。经姚第鸿陈述利害,范筑先立决不渡黄河南撤,回师聊城守土抗战。此时国民党第四行政督察专员赵仁泉及各县县长纷纷卷资携眷南逃,土匪乘机蜂起,人心恐慌,社会混乱。范筑先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改造旧政权、维持抗日秩序的同时,将第四区所属临清、夏津、武城、恩县、德县、禹城、齐河等10个县的行政承担起来,稳定了鲁西北的局势。
10月,在范筑先部工作的共产党员张承先,以范筑先秘书的身份,到夏津、武城、恩县、高唐、禹城一带开展党的工作,成为这一带党的负责人。此时国民党宋哲元部的一个连被齐子修滞留鲁西北,范筑先率保安团一个营到夏津,然后带警卫员赶到武城,向齐子修晓以民族大义,劝其参加抗战。齐子修接受了改编,被编为第六区保安第三营,齐子修任营长。他率部到夏津,张承先等共产党员被派到第三营做政治工作。于是,夏津成为张承先领导高唐、恩县、武城开展工作抗日活动的中心。
这个时期,铁路西各县,在共产党同范筑先团结抗日、稳定鲁西北的形势下,地方党组织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党领导的抗日斗争也日趋活跃起来。在齐河,1937年12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委员王晋亭在赵官镇帮助成立了中共河北(黄河北)特别支部,受鲁西北特委直接领导,孟若玄任支部书记。支部主要在长清八、九、十区和肥城九区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在禹城,11月在西南乡连五高庄小学召开了党员大会,建立了中共禹城县委,马凤元任书记,尉景平任组织部长,杨中一、王克寇为委员。同时,县委领导成立了县青年救国会和县“民先”总队部。同月,鲁西北抗日游击大队在夏津马桥伏击日军时被冲散,大队长金谷兰在清平县金郝庄被害,县委立即在质金赵庄召开县委会,决定继续发展武装,与民团搞好统战合作关系,引导他们共同对敌,一致抗日,并提高抗日士兵的觉悟,在士兵积极分子中秘密发展党员,使之成为抗日武装的骨干;在平原、恩县,马诚斋、赵毅等,在张官寺一带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发展共产党员。新发展的共产党员李华珍、白金荣,在王杲铺一带组织起一支百余人的抗日武装,袭击入侵日军,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骄横气焰。
为统一鲁西北地区党组织的领导,1937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派组织部长张霖之到聊城,将中共鲁西、鲁西北特委合并,新建为中共鲁西北特委,赵健民、徐运北先后任书记。统一领导山东第四、六区的聊城、博平、茌平、阳谷、寿张、濮县、范县、观城、朝城、冠县、莘县、堂邑、馆陶、临清、高唐、夏津、平原、武城、丘县、禹城、清平、恩县和第一区的齐河、东阿等县党的工作。张霖之为省委驻鲁西北特委的代表。鲁西北特委通过同范筑先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第六区建立了政训处作为办事机关,主任、副主任和各科科长、干事均由共产党员担任,其下还有200多名政训员,党的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
12月,中共鲁西北特委以第六区政训处的名义,同津浦铁路西各县的党组织加强了联系,调禹城县委书记马凤元到聊城第六区政训处工作,禹城县委书记由尉景平接任。不久,又将尉景平调往聊城,王克寇接任县委书记;第六区政训处派马云祥、杨瑞亭到恩县,见到了马诚斋,接通了同恩县、平原党的关系;武城、夏津、高唐、禹城西部一带,张承先领导党的工作。1938年3月,杨真、史辉等到夏津,建立第六区政训处夏津办事处,杨真任主任。他们同范筑先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鲁西北党的力量得到发展,促进了鲁西北的抗日斗争。
同范筑先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中共鲁西北特委领导各县创建抗日武装;帮助范筑先将山东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改为第六区游击司令部,收编一些民团、绿林武装,陆续建立了35个支队,3路民军,齐河县第十二支队即为其一支。
十二支队为李聚五所建。卢沟桥事变后,原齐河乡师爱国教师李聚五变卖家产,筹集经费,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取得了范筑先的支持。1938年1月,在齐河县南北庄扩建为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第十二支队。不久,杨汉三、卢志河的抗日队伍加入十二支队,卢志河任支队司令,李聚五任参谋长。十二支队活动于齐河、济阳、临邑、禹城、平原、高唐一带。历经生死磨难,李聚五认识到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胜利发展,于是主动到聊城找到张霖之请求帮助,中共鲁西北特委和第六区游击总司令政治部通过范筑先,委任共产党员傅亚平为支队司令,郑万刚为副司令员,李聚五仍任参谋长。总政治部抽调十几名党员干部和政治干校学员加强了支队的领导力量,建立支队党支部。10月,发展到500余人。后十二支队一部加入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三十一支队。
三十一支队是1938年9月下旬建立的。8月,为牵制日军进攻武汉,范筑先奉命调鲁西北10余个支队组成东进纵队,参加收复济南战役,前线司令部设在齐河县潘店、焦庙。第六区政治部(由原政训处改)为配合济南战役和开辟运东,组织了前方政治部,共产党员姚第鸿、鲁西北特委宣传科科长管大同先后为主任,由第六区政治干校学员,各县工农青妇抗日救亡成员共同组成几十个工作队,深入战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当地群众的抗日情绪高涨,纷纷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抗日斗争。9月,经特委决定,取得范筑先的同意,由管大同为首办起东进纵队随营学校,学员由30多人发展到百余人,齐河河西地区共产党王信民、吴梦观等人积极投入其中。9月底,以随营学校为主,在孙楼建立了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三十一支队,管大同任司令员,吴亚屋为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团。12月,三十一支队同八路军两个连合编为八路军平原纵队,管大同任副司令员;在反击日军在河西地区的“扫荡”后,于1939年3月过黄河,转到大峰山区打游击。
二十八支队是1938年春季,在齐河、禹城边沿地区建起一支抗日武装。支队有200余人枪,范筑先委任李文远为支队司令。11月,支队在保卫聊城战役中被打散,余部编入八路军平原纵队。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鲁西北特委还帮助范筑先对第六区国民党旧政权进行改造,派出政训员到各县建立抗日政权;对原第四区国民党政权逃亡的各县,也由范筑先委任了共产党员或抗日积极分子为县长。1938年春,范筑先派部下徐占奎率一个连攻击了地方杂团占领的武城县城,徐占奎被委任为武城县县长。
同时,范筑先还委派傅子杰、张次勋、马毅民分别任德县、恩县、平原县县长。马毅民任平原县长后,建立起一支200余人的抗日武装,后马毅民被汉奸张自成诱捕,押送给日军献媚。马毅民宁死不屈,被押到德州,惨遭杀害。
在齐河,中共鲁西北特委通过范筑先委任共产党员王青云为齐河县抗日政府县长。王青云带领40多名工作人员到潘店、焦庙、刘桥一带张贴布告,组织抗日。后来,王青云任十三支队副司令员。
1938年2月,在政训处政训员史辉等陪同下,范筑先巡视了夏津、临清、武城、恩县等地。随后,鲁西北特委以六区政训处名义,建立了夏津办事处,杨真任主任,史辉、刘君雅等任政训员。办事处以办小报、贴标语、四处奔波联络等方式,宣传抗日救国,广泛动员民众。抗日政权及办事处的建立,对扭转鲁西北的混乱局面、广泛动员组织民众奋起抗日起了重要作用。
二、对地方杂牌武装的争取和改造
中共鲁西北特委在团结范筑先共同抗战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各县地方杂牌武装的争取和改造工作。
抗日战争初期,鲁西北到处可见国民党军队的残兵败将,土匪司令多如牛毛,而农村富户则普遍有自己的枪支。争取、引导、改造这些武装,不仅可以稳定鲁西北的混乱局势,减少对老百姓的骚扰,而且还是组织抗日武装的可利用条件。因此,鲁西北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不畏艰险,斗智斗勇,千方百计向他们晓以民族大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努力使保家护院的民团转为保卫国家民族的力量,使打家劫舍、骚扰一方的土匪杂顽转为枪口对外,使国民党的散兵游勇整顿旗鼓抗日,共同挽救民族的危亡。
1937年10月,党领导的禹城抗日游击第七大队成立后,大队长金谷兰、副大队长张同海率队伍在高唐、禹城边界的六区质金赵一带活动,筹备枪支,宣传抗日。10月12日,日军侵入鲁西北,抢渡马颊河企图袭击高唐城,抗日游击第七大队在高唐、夏津边界马桥予以伏击。经过激战,第七大队寡不敌众,队伍被冲散,又遭地主武装玄门会的包围,枪支多被夺去。鉴于这场战斗的经验教训,禹城县委11月在质金赵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做好地方民团的统战工作,引导他们共同抗日。随后县委通过鲁西北特委的公开办事机关第六区政训处,派王克寇、杨瑞亭、张祝华、侯福元等共产党员到李惠民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李惠民本是禹城的一支民团,后编入主要由地方民团的组成第六区第四队王子范部,为第三营,统属关系松散。王克寇担任李部政治处主任,肃清军队内部的军阀作风,实行官兵一致和军民一致,提高抗日战斗力。12月下旬,侵华日军企图经南镇偷渡黄河钳击济南,李惠民对是否参加抗击日军犹豫不决。王克寇等人力劝李惠民以抗日救国为重,听从支队的调动,终于说服其派出部队参加了范筑先将军指挥的南镇阻击战。两日激战,日军遭到沉重打击,偷渡黄河钳击济南的计划破产。
抗战初期,国民党六十八军前敌指挥部(后称“挺进军”)司令胡和道部从黄河南经聊城北上,到故城郑家口驻防。1938年3月,鲁西北特委以六区政训处名义派共产党员郭鲁到胡部做统战工作,后来郭鲁担任了胡部政治部主任。政治部创办了《挺进报》,组织战地工作团,吸收培养了当地爱国青年,并在他们中间发展“民先”队员和共产党员,一度成为抗战的重要武装力量。
1938年4月,六区政训处夏津办事处主任杨真,受党组织指派,做争取夏津县大团杨英贤的统战工作。杨英贤是夏津城西二屯的首富,为防土匪骚扰,杨英贤组织起二屯、三屯联庄会,后扩建为200余人的夏津县大团。杨真利用同村老乡的关系,反复向杨英贤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杨英贤同意将县大团改建为夏武人民抗战自卫团。杨真返聊城向六区政训处汇报,范筑先带了两个连到二屯检阅,并任命杨英贤为团长,杨真在自卫团内做政治工作。后来党组织又派共产党员陈剑、张伯儒、夏克等到自卫团工作。这个团在裴官屯、小李庄、渡口驿等地多次抗击了日本侵略军的进犯。
同年3月,六区政训处夏津办事处政训员、共产党员史辉,在夏津县三区做区中队的统战工作。这个区中队是民团性质的武装,枪主是地主、富农,贫苦农民受雇扛枪。通过史辉的宣传教育和艰苦工作,三区区中队于5月1日起义,改建为八路军游击队,徐星吾任队长,史辉任指导员。7月,这支队伍加入了鲁西北特委在夏津组建的冀鲁边游击支队。
红枪会是鲁西北分布较广的封建武装组织。1938年初,齐河河北特别支部指示民先队员齐林山打入齐集一带红枪会,先任红枪会团长,后又当上了十三个红枪会团的总团长。6月,通过共产党员王信民、王国贤同聊城六区政训处联系,向范筑先要了番号,成立了长(清)、齐(河)、禹(城)边区人民抗日自卫团,齐林山任上校团长,鲁西北特委通过范筑先委派共产党员吴克为政治部主任。自卫团扩大到600余人,长短枪500多支,马40余匹,成为长清、齐河、禹城边区一支共产党领导的重要的抗日武装。同年冬,该团编入八路军平原纵队。
在平原、恩县,于子云
有名的古诗词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 啼:叫。
--------------------------------------------------------------------------------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 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塞下曲
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长歌行(节选)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1.老大:年老。
2.徒:徒然。
--------------------------------------------------------------------------------
[今译]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春 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 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春 晓
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 “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春夜喜雨
杜甫
好 雨 知 时 节,
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
润 物细 无 声。
夜 径 云 俱 黑,
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
花 重 锦 官 城。
[注释]
1. 乃:就。
2.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 潜:暗暗地,悄悄地。
4.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 径:乡下的小路。
6.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滁 州 西 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 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 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 怜:爱。
4.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 野渡:郊野的渡口。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过元并称为“韦柳”。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