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资讯 > 正文

头条资讯

我国卫星导航创新的手抄报(关于航天卫星的手抄报)

hacker2022-07-06 08:50:31头条资讯83
本文目录一览:1、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手抄报2、关于人造卫星的手抄报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手抄报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发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着陆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已确立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自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长足进展。为增进世人对过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这里就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和说明。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据国情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

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著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空间技术

1.人造地球卫星。过去五年,自主研制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已初步形成的四个卫星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六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此外,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一批新型高性能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成功。各种应用卫星初步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业务气象卫星系列。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各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微小卫星研制及应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关于人造卫星的手抄报

这个其实你只要收集一下人造卫星的资料就好了,合理排版然后。

人造卫星(Artificial Satellite):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求科技的手抄报的内容!急! ! ! ! ! !

1、我国研制成功曙光—2000Ⅱ超级服务器。每秒可进行1100亿次运算,达到90年代末期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是国家863计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大成果。(人民日报1月29日)

2、我国自发光材料研发走在世界前列。其发光强度和持续时间比硫化物高30倍以上。(2月23日)

3、6月28日发射成功并正确进入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运行状况良好。它填补了我国微小卫星研制和我国赴境外发射航天器产品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微小卫星研制取得重大突破。(7月8日)

4,株洲诞生时速305公里电力机车。其动力车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的高集成化模块结构等十项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理念。(9月4日)

5,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10月31日凌晨0时02分在西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6,我首台类人型机器人亮相。有人类外观特征,可模拟人类行走与基本操作.

最新科技成果项目介绍表21

项目名称

玻璃局部着色技术

项目介绍:

通过控制光热诱导激发使玻璃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在玻璃本体的指定部位着色。基于玻璃内部化学反应及纳米技术而得到的本体局部着色玻璃,着色均匀美观。与普通平板玻璃比较,其表面平整度及硬度不变,表面无任何可见的物理或化学损伤。色彩稳定, 耐高温、耐化学物理腐蚀及光热辐照,不老化。目前能够得到紫色、黄色、红色系列产品。技术国际领先。

应用领域: 本体局部着色玻璃的产品极富美感,有艺术感染力,有广泛的应用与广阔的市场。(1)建筑装饰玻璃:单单镀膜玻璃的年需求在300万平方米;(2)高档包装材料:高档化妆品瓶、酒瓶;(3)水晶工艺、艺术品:水晶灯饰、水晶工艺品、水晶窗帘、水晶门帘、水晶烫钻、水钻等;(4)特种光学元器件;(5)新型防伪材料:颜色可循环。

最新科技成果项目介绍表 22

项目名称

脉冲激光沉积法(PLD)制备纳米薄膜

项目介绍:随着激光器性能的不断提高,在众多的薄膜制备方法中,PLD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可用来制备金属、半导体、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硅化物、硫化物及氟化物等各种物质薄膜,甚至还用来制备一些难以合成的材料膜,如金刚石、立方氮化物膜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工作原理: 在制膜腔内,用透镜将一束强脉冲激光汇聚成一个很小的光斑,打在靶材料上,受到激光光斑照射的靶材料瞬时被气化、电离,形成一团等离子体,高速向外喷射,从而在衬底上沉积形成一层薄膜。

系统构成:

1. 准分子激光器

2.PLD沉积系统

最新科技成果项目介绍表23

项目名称

支持创意设计的中小企业产品工业设计平台

项目介绍: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的主体,已成为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浙江省有几十万家中小制造企业,并具有明显的区域块状经济特征,如打火机、汽摩配、电子产品、泵阀、五金工具、注塑模等,已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机制优势、以块状经济为代表的集聚优势和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产业优势。但是,浙江省80%以上的企业缺乏研发设计部门,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全省产品的更新期在两年以上的占55%,大多数产品依靠模仿。

目前创意设计技术主要服务于文化和广告设计领域,游离于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制造业之外。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相融合的交流平台,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

本项目通过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技术,在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高效性、环保性、宜人性乃至人文价值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特别是针对产品设计的定位不够准确、新产品开发能力弱、设计制造周期长、专利保护措施薄弱等问题展开研发,实现OEM向ODM甚至OBM的转型,推动全省传统优势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本项目针对浙江省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优势制造业(如小家电行业)中的小企业的新产品创新设计需求,开发支持创意设计的中小企业产品工业设计平台。该平台以网站为载体,使用B/S架构开发,在浏览器,或者通过网站提供的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的客户端软件中实现相应功能。主要包括产品概念定位支持系统、产品辅助设计系统、产品设计评测系统,以及对应的专利库、人机数据库、模型库、设计知识库、配色方案库等等。

上述成果有效地支持示范企业的产品设计,使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高效性、环保性、宜人性以及附加值等得到大幅提升;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升设计定位的准确;在产品专利保护和避免专利纠纷方面给予有效的参考和策略性的支持;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最新科技成果项目介绍表24

项目名称

复方雷公藤颗粒剂临床前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项目介绍: 目的 研究复方雷公藤颗粒剂(由雷公藤和黄芪等中药组成)对膜性肾病大鼠的主要药效。

方法 选择健康Wistar(♂)大鼠84只,体重200± 20克 。将1.1mg C-BSA (PI=10)溶于0.55ml生理盐水中,与等量IFA充分乳化后,给大鼠多点皮下注射为预免疫;1周后开始致病免疫,即隔日一次给大鼠尾静脉注射C-BSA 4mg,连续4周。大鼠购回后先适应饲养1周,尿检蛋白全部阴性。预免疫后,根据大鼠体重随机分为7组(n=12),即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肾炎四味片组(C组),雷公藤多甙片组(D组)和复方雷公藤颗粒剂低、中、高剂量组(E组、F组、G组)。A组和B组:均予双蒸水3ml/d灌胃,1h后隔日一次分别给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和C-BSA 4mg;C组、D组、E组、F组和G组:分别予肾炎四味片干粉 0.79g ·kg-1·d-1、雷公藤多甙片干粉5.55mg·kg-1·d-1、复方雷公藤颗粒剂药理干粉2. 43g ·kg-1·d-1、7 .28g ·kg-1·d-1和 21.84g ·kg-1·d-1 灌胃,1h后均隔日一次分别给大鼠尾静脉注射C-BSA 4mg,共4周。 于2周末和4周末收集24h尿液和采血,用AC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4h尿蛋白定量(24hUTP)、Ucr、ALB、血脂(TC、TG)和肾功能(Scr、BUN、Ccr)。

结果 于致病免疫2周末与4周末,大鼠24hUTP、TC与TG、Scr与BUN:除A组外,其余6组均明显升高,尤以B组升高最为明显,C组与E组次之,D组、F组和G组再次之,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5组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B与Ccr:除A组外,其余6组均明显降低,尤以B组降低最为明显,C组与E组次之,D组、F组和G组再次之,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2周末C组、E组与B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5组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⑴于2周末B组大鼠24hUTP显著升高和ALB显著降低,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大鼠肾病综合征实验动物模型制作成功;⑵复方雷公藤颗粒剂与雷公藤多甙片具有相同的功效,能够降低肾病综合征大鼠尿蛋白、TC与TG,升高ALB和改善肾功能,从而具有肾脏保护作用,且药效优于肾炎四味片。

最新科技成果项目介绍表25

项目名称

高效空气氧化技术研发及应用

项目介绍:

氧化反应是很多根本的化学结构单元进行官能化的基础,因而成为化工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及化工技术之一,同时它也是污染最严重的技术之一。空气氧化技术代替传统氧化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氧化反应发展的大势所趋,成为国际上相关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对空气氧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性能氧化催化剂的开发及利用上。

本成果主要针对氧化反应中的共性问题,开发了高效、低毒、高选择性的氧化反应催化体系,如仿生催化体系、离子液体支载催化体系、智能纳米催化体系,既解决了氧化反应催化剂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问题,又解决了氧化反应催化剂的回收套用问题。同时将离子液体应用到空气氧化反应中,减少了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污染问题。这些高效空气氧化技术已初步应用于维生素中间体的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航天事业的 手抄报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二,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中国航天四年级手抄报。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发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手抄报?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神舟”三号飞船舱盖被打开,阳光照在“模拟宇航员”的脸上,拟人载荷试验取得良好效果,“模拟宇航员”安然无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2008年9月 25晚上9点我国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舟七号飞上太空,并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号下午16时43分,中国“神七”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许,在太空遨游两天多的“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18时23分许,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成功出舱。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中国的物质虽不足,但中国人次次做到最好,力争完美,成功率是全世界第一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依疚清妩(2022-07-06 11:36:34)回复取消回复

    航员”安然无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

  • 青迟俗野(2022-07-06 16:40:19)回复取消回复

    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

  • 森槿妄愿(2022-07-06 18:28:59)回复取消回复

    已初步形成的四个卫星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六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此外,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

  • 鸽吻木緿(2022-07-06 17:17:24)回复取消回复

    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

  • 双笙丑味(2022-07-06 15:41:53)回复取消回复

    组再次之,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2周末C组、E组与B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5组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⑴于2周末B组大鼠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