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国际新闻

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意蕴(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hacker2022-05-29 08:16:26国际新闻142
本文导读目录:1、以人为本的含义?2、
本文导读目录: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胡锦涛同志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作为执政党,从工作层面,我们也讲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它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为从性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我们讲民,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内容: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意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思想的依据和重要意义?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②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将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哲学理论依据就是肯定人是社会发展主体,肯定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这个基本原则,贯穿在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它的内涵首先就是要明确,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为生产而生产.归根到底,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利益,愿望和诉求.仅以人的需要来说,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还有社会需要.不仅有个体需要,还有群体与总体需要.每个个体不仅有自身需要,还有相互交往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等等.所有这一切的逐步满足,都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还要看到,原来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出现了.人的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它的层次从低到高,从满足生存需要,到满足发展需要,到满足享受需要.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就全国而言,最初是满足吃饱穿暖与有房住,接着,就要吃好,穿好,住好,过小康生活.现在摆在大家面前是全面小康,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要有现代物质文明,还要有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要民主自由,要实现自已的政治权利,即要有现代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还要有绿色家园,要有生态文明等等.

显然,仅仅发展经济,并不能满足人的多种需要.还要发展文化,政治与其它社会事业,以社会全面发展,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贯串在整个历史过程,它只能逐步实现.在不同国家,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目标模式.总之,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本身,不是根本目的,只有不断地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要,才是根本目的.

因此,确立科学发展观,就要求党和政府在制定全国与地方发展的规划时,要注意全面性与系统性,注意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如果说经济的发展是基础,那么,社会的全面进步,以求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是发展的本质与内核.人是社会的人,它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与社会关系中,人的各种需要往往表现为利益关系,从经济利益到政治利益到精神利益等等.因此,不断满足人的需要又与逐步满足其合理利益密切联系着,它们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至于人的愿望与诉求,不过是其需要与利益的表达而已.

二,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尺度.

“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还要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要,以人的价值为导向与尺度,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注重提高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辟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发挥的天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为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凸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新的价值观念及其价值尺度.这就是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关怀人,关爱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毛泽东语)要逐步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不断提高人自身的价值,这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归宿点,也是对发展质量的优劣与发展水平的高低的评价尺度.例如在解决温饱之后,即基本的生存权实现了,就要千方百计保证实现人的受教育权及其它发展权.在保证各种经济权利的同时,必须充分保证人的政治权利,保证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认了人权,确认保护合法私人财产权等等,都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应该强调,人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产物.然而有了人之后,不但社会是属人的社会,自然也不断演化为属人的自然.可见,人是属人的社会与属人的自然的主人和中心.人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与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发生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平衡,实现人自身各种要素与各个层面的和谐.人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现状(现有的价值)而追求理想(更高的价值).用哲学家的话说,总是从“实然”走向“应然”,从“既定”追求“设定”.

总而言之,要寻求人所理想的真善美和自由等等价值.正是这种实践需要,实际利益和价值观念,构成社会进步与人自身完善的原动力.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是马克思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具体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那么“制定国策则以人为本”,国策,要人性化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简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的深刻含义?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

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我们国家,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能够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融会贯通在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民服务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从事物的规定性来看,核心就是一个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相对于中心来说,核心可以说是中心的中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他道德的本质的体现。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紧紧掌握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是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应当大力提倡的高尚道德。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新时期的一个新发展。

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需要深刻理解“人民”的含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人民”同所谓“人”或“人人”的意义是不同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一个根本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民应当包括一切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的广大群众。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强调人民的利益是同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密切相联系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强调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在,把“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作为他对人民的信仰和尊重。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有其深刻含义和丰富内容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是为人民服务;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并给予他人一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获取正当利益,同样是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既有先进性的要求,又有群众性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包含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力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因此,在贯彻和时间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时,应当特别考虑和注意为全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道德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德建设应紧密结合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实际和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体现时代精神。

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现时代精神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最需要关注的是利益问题。在道德与利益之间,既有内在的结合点,又存在一定的张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但市场经济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也会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要求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避免其负面影响。对于个体来说,利与义怎么结合,追求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怎么统一;对于社会来说,在现代化过程中,既要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此外,如何在促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能遵守诚信、公平的原则,有效维护市场秩序等,这些都是新时期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必须将正视人的利益和提升人的境界结合起来,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要将个人的合理利益要求,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权利,个人的尊严、主体性、创造性等人格特征纳入到道德建设的视野之中,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发展对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又注意避免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关注个人的合法权益,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要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创造精神,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创造动力;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道德建设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知难而进、奋发图强。

培育昂扬向上的道德精神

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调节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新时代的道德精神,必须体现高尚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落到实处。要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统一起来,道德建设既要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也要着力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生价值目标,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质、积极的心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时代的道德精神,更要体现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蕴涵着深刻的伦理价值。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风气,摒弃一切歪理邪说,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确立反映时代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

时代精神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历史要求,体现在社会意识的各个层面上。道德作为社会的一种行为准则,主要是以道德规范的形式来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哲学的思维方式、理论智慧和时代特征往往凝结在一定的道德规范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道德的进步,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道德建设也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新的道德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适时予以理论总结和升华,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优良道德传统,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比如,“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地需要经济上的诚信、法律上的诚信和道德上的诚信。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和秩序,市场经济就无法健康发展。塑造诚信的健康人格,是经济伦理的基本要求,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今天,诚信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纲要》第一次将“守法”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适应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需要法律来规范交易行为,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解决市场纠纷。同时,法制建设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要真正成为利益主体和道德主体,就必须获得法律所赋予的独立人格、平等权利和个人自由,保障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去实现自身价值。正是市场经济呼唤社会法制意识的觉醒,推动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从德与法的关系上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法制越健全,就越能使道德获得强有力的支撑,社会主义道德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道德规范在道德建设中有着特殊的作用,道德主体必须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道德信念、道德人格,进而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而要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良心,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使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是基础。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还必须把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逐步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更好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美咩未几(2022-05-29 11:44:48)回复取消回复

    在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民服务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从事物的规定性来看,核心就是一个事物赖以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