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政新闻 > 正文

时政新闻

黑客洪峰(黑客程荣峰)

hacker2022-07-15 08:57:28时政新闻155
本文目录一览:1、雷军:从网络黑客到小米创始人的经历你知道吗?2、

本文目录一览:

雷军:从网络黑客到小米创始人的经历你知道吗?

很多企业家的名字在网友心中都是很熟悉的,他们给人们看到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可是在成功的背后,他们付出的努力也是非常多的。

对于他们的成功,我们深知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过,看了视频以后,才发现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巧合,而是他们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的,看了这个视频之后,了解了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创业人生,

雷军,又称为中国的雷布斯(美国有乔布斯),1969年出生(现40岁),湖北仙桃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小米公司创始人,也是中国著名天使投资人。

创办小米的初衷中,大学时看了《硅谷之火》,看到里面硅谷大佬们创办世界独一无二的公司,所以他也想创业了一个中国独一无二,世界知名的公司。才在40岁退休,本已财富自由的情况下,出来创业的。

1987年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进入大学后,对自己要求比较严的雷军就开始选修了不少高年级的课程。仅用了两年时间,雷军修完了所有学分(武汉大学是当时国内最早一批实施学分制的大学,按照学校要求,只要修完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

读完大学的雷军便开始闯荡计算机市场。1992年,雷军与同事合著了《深入DOS编程》一书。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雷军涉猎广泛,写过加密软件、杀毒软件、财务软件、CAD软件、中文系统以及各种实用小工具等,并和王全国一起做过电路板设计、焊过电路板,甚至还干过一段时间的黑客,解密各种各样的软件。两年下来,雷军和各家电脑公司老板之间都成了熟人,成了武汉电子一条街的甚有名气的人物。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着急找工作,而是拎着包跑到了中关村。在一个计算机展览会上,雷军见到了仰慕已久的 WPS 创始人求伯君。他将一张只印了自己的名字和寻呼机号码的名片递给了求伯君,而当时求伯君递给雷军的名片上赫然印着‘香港金山副总裁’的名头,令雷军十分震撼。第二次会面,求伯君在北大南门的全聚德烤鸭店请雷军吃了一顿烤鸭,并在席间表达了希望他加盟金山的想法。

被求伯君激励后,不久,雷军便加入了金山,在珠海,他还拉来了正在出差的王全国。1992 年,雷军牵头在北京成立了金山开发部,负责 WPS 汉卡的技术支持,并召集了 20 多名顶尖程序高手。其中最令雷军佩服的是程序员陈波。“他从不加班,但上班时间的利用率极高,连水都不喝,女朋友的电话都是中午去接,而我会有杂念。”

2010年4月,雷军与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曾参与微软亚洲工程院创建并任工程总监)、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主持设计“明”系列手机)、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和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六人联合创办小米科技并于2011年8月公布其自有品牌手机小米手机 。

雷军是怎么当上ceo的?说说他的人生故事和性格特点!

求学经历

雷军,1969年12月16日出生于湖北仙桃。1987年,毕业于原沔阳中学(现湖北省仙桃中学),同年,雷军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1]。武汉大学是当时国内最早一批实施学分制的大学,按照学校要求,只要修完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刚上大学,对自己要求比较严的雷军就开始选修了不少高年级的课程。仅用了两年时间,雷军修完了所有学分,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2]。

读完大学的雷军便开始闯荡计算机市场了。1992年,雷军与同事合著了《深入DOS编程》一书。接下来的两年里,雷军涉猎广泛,写过加密软件、杀毒软件、财务软件、CAD软件、中文系统以及各种实用小工具等,并和王全国一起做过电路板设计、焊过电路板,甚至还干过一段时间的黑客,解密各种各样的软件。两年混下来,雷军和各家电脑公司老板之间都成了熟人,成了武汉电子一条街的小有名气的人物[3]。

第一次创业

受《硅谷之火》中苹果公司创业故事影响,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雷军开始和同学王全国、李儒雄等人创办三色公司[4]。当时的产品是一种仿制金山汉卡,可是随后出现一家规模比

人在金山

前金山公司总裁兼前CEO(雷军)

1992年初,雷军加盟金山公司。先后出任金山公司北京开发部经理、珠海公司副总经理、北京金山软件公司总经理等职。1998年8月,开始担任金山公司总经理;2000年底,金山公司股份制改组后,出任北京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雷军从22岁进入金山,一直工作到38岁,在金山工作了整整16个年头,期间完成了金山的IPO上市工作。

2007年12月20日下午,雷军辞去了金山CEO职务。

2011年7月11日,金山软件董事会提名委员会提名雷军出任董事长一职[10],这一提议获得了董事会一致通过,雷军正式接掌金山软件。

天使投资人

雷军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的企业不在少数[13],投资的项目包括卓越网和逍遥网[4]、尚品网、乐讯社区(移动互联社区)、UC优视 [14]、多玩游戏网 [15]、拉卡拉[16]、凡客诚品[17]、乐淘、可牛、好大夫、长城会等20多家创新型企业[18]。

创办小米科技

2010年4月,雷军与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曾参与微

软亚洲工程院创建并任工程总监)、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主持设计“明”系列手机)、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和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六人联合创办小米科技并于2011年8月公布其自有品牌手机小米手机[19]。如今小米手机已有产品一代小米手机、小米1S、小米2、小米2S、小米2A、红米手机、小米盒子、小米3、小米电视等多款数码产品及配件产品。截止2013年8月最新一轮融资,小米估值超过了100亿美元。照此计算,小米科技将成为位列阿里集团、腾讯、百度之后的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硬件公司中,仅次于联想集团[20]。

雷军大学期间创业动机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首先,雷军成绩优异,基本功扎实,并且较早进入计算机市场,同时具备成功企业家必备的品质——坚持,创新等等,多重因素促进了他的创业成功。

1987年,雷军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进入大学后,对自己要求比较严的雷军就开始选修了不少高年级的课程。仅用了两年时间,雷军修完了所有学分(武汉大学是当时国内最早一批实施学分制的大学,按照学校要求,只要修完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读完大学的雷军便开始闯荡计算机市场。受《硅谷之火》中创业故事影响,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雷军开始和同学王全国、李儒雄等人创办三色公司。半年以后,三色公司决定解散。清点公司资产时,雷军和王全国分到了一台286电脑和打印机,李儒雄分到了一台386电脑。在三色公司工作期间,雷军与王全国合作编写了雷军的第一个正式作品BITLOK 加密软件并组建了黄玫瑰小组;除此还用PASCAL编写免疫90,此产品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年,雷军与同事合著了《深入DOS编程》一书。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雷军涉猎广泛,写过加密软件、杀毒软件、财务软件、CAD软件、中文系统以及各种实用小工具等,并和王全国一起做过电路板设计、焊过电路板,甚至还干过一段时间的黑客,解密各种各样的软件。两年下来,雷军和各家电脑公司老板之间都成了熟人,成了武汉电子一条街的甚有名气的人物。2010年4月,雷军与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曾参与微软亚洲工程院创建并任工程总监)、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主持设计“明”系列手机)、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和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六人联合创办小米科技并于2011年8月公布其自有品牌手机小米手机。

谁有洪水的资料啊?

中文名称:洪水 英文名称:flood 定义1: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溢流的现象的总称。为平滩和大于平滩的流量。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水文学(二级学科) 定义2:河道中流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 定义3:(1)河流中水量迅速增加,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2)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位上涨,淹没平时不上水的地方的一种水文现象,常威协有关地方安全或导致淹没灾害。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文、水资源(二级学科);陆地水洪水通常是指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此外,洪水(1906-1956)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双料开国少将,原名武元博。洪水也是黑客的一种攻击技术。

文学(水利)(三级学科) 洪水是暴雨、急剧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者水位迅猛上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灾害[1]。从客观上说,洪水频发有其不可抗拒的原因,可以说是“天命”难违。但是,万古奔腾的长江为什么仅仅在这20世纪短短的100年,清澈的江水就一去不复返?为什么百年一遇的洪水变成了几年一灾?十年一患? 和有关历史资料对比,洪水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人口增长趋势相当一致。不得不承认,我国迅猛的人口增长,扩大耕地,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状态,改变了汇流条件,加剧了洪灾程度。 降水丰亏由天,调水理水由人。在降水多的年份,洪水是否造成灾害,以及洪水灾害的大小,又离不开人为因素。长期以来的森林破坏是其重要原因。 人类犯下的最大错误是砍伐森林。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对洪峰有不可替代的削减作用。有洪水不一定有洪灾,而破坏了森林[2],小洪水也可以造成大洪灾。森林的调洪作用主要表现在:1.森林林冠可以通过它巨大的叶面截滞暴雨里的一部分,可达10~30%;2.它的枯枝落叶层有储存雨水的功能;3.由于森林的存在,大大加强了地表的伏渗能力,大量的急速的地表径流变成了缓慢的地下径流;4.森林还可以改变土壤的地表结构,增强储存降水的能力;5.森林根系庞大,有固土作用,调节洪水注入江河的泥沙。 治水之本,在于治山。人口又多又密的日本提出了“治国先治山”的口号。日本森林覆盖率高达60%,远远高于我国的13.92%,但他们使用的一次性方便筷子每年都从我国进口,而且他们还积极回收方便筷子用来造纸,减少对本国森林的砍伐,足见日本人的保护森林的意识之强。德国、美国有法律规定,居民即使砍家里的树,也需要向政府申请。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倍受党和政府的重视。周总理生前到云南西双版纳视察时看到沿途山坡森林被砍的现象,就直截了当地告诫人们:这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但是,由于不合理砍伐,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的30~40%一度下降到10%左右;云南现在森林覆盖率只有24%,比解放初少了一半以上。 其次,长江上游乱砍滥伐的又一恶果是惊人的水土流失[2]。现已达35万平方千米,每年土壤浸融量达25亿吨。河流、湖泊、水库淤积的泥沙量达20亿吨。仅四川一省一年流入长江各支流的泥沙,如叠成宽高各1米的堤,可以围绕地球赤道16圈。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每年沉积的泥沙达1亿多吨,有人惊呼:“这样下去,要不了50年,洞庭湖将从地球上消失!”长江之险,险在荆江,由于泥沙俱下,如今荆江段河床比江外地面高出十多米,成了除黄河之外名副其实的地上河。 对森林的肆意砍伐不仅危害自己,而且祸及子孙后代,世界上许多地方,如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阿尔卑斯山南坡等由于过度砍伐森林,最后都变成了不毛之地。 是现在黑客比较常用的一种攻击技术,特点是实施简单,威力巨大,大多是无视防御的。 常见的有DDoS(拒绝服务攻击),就是让你的服务器资源耗尽,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间接地拒绝。可以这样理解。 DDOS只是洪水攻击的一个种类。其实还有其它种类的洪水攻击。 从定义上说,攻击者对网络资源发送过量数据时就发生了洪水攻击,这个网络资源可以是router,switch,host,application等。常见的洪水攻击包含MAC泛洪,网络泛洪,TCP SYN泛洪和应用程序泛洪。接下来简单的分别解释一下以上这些: MAC泛洪发生在OSI第二层,攻击者进入LAN内,将假冒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将数据帧发送到以太网上导致交换机的内容可寻址存储器(CAM)满掉,然后交换机失去转发功能,导致攻击者可以像在共享式以太网上对某些帧进行嗅探,这种攻击可以通过端口安全技术方式,比如端口和MAC地址绑定。 网络泛洪包括Smurf和DDos: smurf发生在OSI第三层,就是假冒ICMP广播ping,如果路由器没有关闭定向广播,那攻击者就可以在某个网络内对其它网络发送定向广播ping,那个网络中的主机越是多,造成的结果越是严重,因为每个主机默认都会响应这个ping,导致链路流量过大而拒绝服务,所以属于增幅泛洪攻击,当然也可以对本网络发送广播ping。 DDos发生在OSI第三、四层,攻击侵入许多因特网上的系统,将DDos控制软件安装进去,然后这些系统再去感染其它系统,通过这些代理,攻击者将攻击指令发送给DDos控制软件,然后这个系统就去控制下面的代理系统去对某个IP地址发送大量假冒的网络流量,然后受攻击者的网络将被这些假的流量所占据就无法为他们的正常用户提供服务了。 TCP SYN泛洪发生在OSI第四层,这种方式利用TCP协议的特性,就是三次握手。攻击者发送TCP SYN,SYN是TCP三次握手中的第一个数据包,而当服务器返回ACK后,改攻击者就不对之进行再确认,那这个TCP连接就处于挂起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半连接状态,服务器收不到再确认的话,还会重复发送ACK给攻击者。这样更加会浪费服务器的资源。攻击者就对服务器发送非常大量的这种TCP连接,由于每一个都没法完成三次握手,所以在服务器上,这些TCP连接会因为挂起状态而消耗CPU和内存,最后服务器可能死机,就无法为正常用户提供服务了。 最后应用程序泛洪发生在OSI第七层,目的是消耗应用程序或系统资源,比较常见的应用程序泛洪是什么呢?没错,就是垃圾邮件,但一般无法产生严重的结果。其它类型的应用程序泛洪可能是在服务器上持续运行高CPU消耗的程序或者用持续不断的认证请求对服务器进行泛洪攻击,意思就是当TCP连接完成后,在服务器提示输入密码的时候停止响应。 对于大部分的攻击都能通过IDS来防御或日志分析来判断。

雷军为什么叫雷五万 雷五万外号的由来

小米手机以出色的硬件配置和超低的售价一直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不过其期货式的营销方式和过度炒作也一直遭到广大用户诟病。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曾就因为小米手机2首轮开放购买仅提供5万台而获得了一个新的雅号——“雷五万”。

谁第一个提出信息的概念?

[转帖]第一个提出信息战的是中国人

欧洲。奥地利林茨市。

1998年秋,世界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第19届电子艺术节在这里举办。艺术节组织者邀请了29个国家的280名科学家和艺术家出席盛会,并且邀请50名著名的电脑“黑客”一展身手。为期两天的世界热门话题学术论坛,把“信息战”列为主题。在讨论邀请专家演讲名单时,有人突

然提出:中国那么大,从没有人走上这个讲台,能否试试,找出一位合适的中国人?于是,他们通过电话导线,便在电脑上进行了网上搜索。

很遗憾,中国区域网址上,没有合适对象出现。突然,他们的眼睛转向了美国:美国著名战略研究员查理斯B.埃弗雷特和另外两位同行合写的《信息战与美国国家安全的评论》中指出,“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战概念的,是一位非西方人——中国的沈伟光先生。”

他们这才知道,沈伟光不仅是世界范围内最早提出“信息战”概念的人,而且早就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名为《信息战》的专著,他是全球信息战理论的创始人!

大喜过望。他们进一步了解之后,发现写出《信息战》专著的沈伟光既不是军人,也不是职业研究者,而是国务院的一名普通公务员。

1998年9月12日,沈伟光应邀在奥地利林茨市的“信息战论坛”上作了“为遏制信息战而奋斗”的学术讲演。奥地利政府派出总理翻译官给他做同声翻译,各国专家学者给予了热烈好评。

“沈伟光先生,坦率讲,在电子信息领域,中国并不发达,为什么信息战的理论却会首先在中国出现?”沈伟光演讲结束时,德国《明镜》周刊记者就向他提出了这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

“不错,和发达国家比,中国的信息技术还不发达,还有差距。但是,智慧和技术不同,智慧没有专利,智慧也没有优先权。”沈伟光接着说,“中国有5000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实际上,作为一种智慧的思考,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过一句名言,它实际上也是‘信息战’的核心和宗旨——‘不战而屈人之兵’。”

“OK!”记者笑了。

战场引发出的灵感

“信息战,也叫指挥控制战,决策控制战。旨在以信息为主要武器,打击敌方的认识系统和信息系统,影响、制止或改变敌方决策者的决心,以及由此引发的敌对行动。”沈伟光如是说。

信息时代的脚步,仿佛裹着棉布的马蹄,来得悄然而迅猛。80年代初期,信息化浪潮涌入了国门洞开的中国。这时的沈伟光还是一名20多岁的陆军参谋,正穿着“解放鞋”,摸爬滚打在前线的战火中。

“经过战争的,常常会有两种人:一种是颓废了,想通了,认为活着就这么回事;另一种,则会重新思考生活和战争的意义。”

沈伟光显然属于后一种。

在没有枪炮声的日子里,前线那些白色的墓碑和装着战友尸体的绿色塑料袋不时在沈伟光脑海中闪回,撞击着他的情感。《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沈伟光在想,如果这是真理,那这条真理太可怕。显然,有人类社会,就会有政治,就会少不了政治继续的必然产物:战争。既然如此无奈,那么,能不能有一种稍微文明点的战争呢?比如把一种新型战争,控制在信息范围内,在无声的、无形的战场上进行,或者可以用“虚拟战争”和类似“战争锦标赛”的方式,实现交战双方的意志……

灵感,像一道闪电,穿过墓地的碑林,击中了他的大脑——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战争形态:农业时代,士兵挥舞长矛大刀;工业时代,军人有了飞机大炮;那么,信息时代呢?既然人类走进了信息时代,就必然会有相对应的新的战争形态!沈伟光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叫一声,奔回宿舍,稿纸上出现了一连串新的名词:信息斗争、信息战争、信息角逐、信息争夺……信息战!对,就是它——“信息战!”

东方智慧露出了微笑

沈伟光在“信息战”三个字上面重重画了一个圆,圈住了这一智慧的闪光。

他像一匹斜里杀出的黑马,以东方人的智慧和敏锐,凭借有限的资料,参与了有关信息时代的大讨论,而且一下子就抢占了制高点:“信息战——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的下一场战争,将是信息战!”

思路新颖明确,沈伟光十分兴奋。头脑中各种思想的片断,零散的念头,智慧的火花,沉睡的触角,此刻都像是士兵听到了冲锋号令,在重新排队集合,拼命往前冲;又像是滔滔洪峰找到了决口,纷纷倾涌而出。思想在纵横驰骋,碰撞出无数智慧的火花。沈伟光笔下,便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名词组合:“信息边疆”、“信息联盟”、“信息工厂”、“信息警察”、“信息化军队”、“信息边界”、“思维战”、“回家打仗”……

心理学家说,创造性劳动的喜悦,是人的一种高峰体验。那些天,沈伟光实实在在地感受着这种强烈的刺激。“很累,但是感觉很好。”他每时每刻都在亢奋之中……

笔下的文字是沈伟光的精血,“信息战”理论是他的新生儿。他在充分品味着新生儿诞生前的阵痛和喜悦。

东方智慧露出了微笑。一部22万字的书稿《信息战》完成了。看着厚厚的书稿,沈伟光像个刚刚临盆的产妇,心满意足地疲软在床上。

他雄心勃勃,把书稿投给军队一家出版社,等候佳音。

时机不对,也许太早了。在中国当时的文化氛围下,《信息战》有点“怪胎”的嫌疑,人们不敢接受。但沈伟光不甘心。1987年,他摘其要点,写了篇一万多字的长文,投给《解放军报》。让他得到一些安慰的是,《解放军报》作了折衷处理,以《信息战的崛起》为题,简要报道了他的学术观点。这在当时,也算是破天荒了。“消息”虽然姗姗来迟,却是沈伟光公开传达给社会最早的警报声。

沈伟光的《信息战》书稿在箱底压了整整5年,最后被浙江大学出版社看中。

1990年3月,《信息战》出版了。

1991年海湾战争打响。“战区,美军有3000台计算机与国内计算机联网;部队跟踪和分析敌情,制定作战方案,分析和查找各种战争需要的资料都使用计算机,几乎没有一项军事活动离得开信息和数据。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实施了以信息武器打击对方的信息系统为主的计划,伊拉克几乎丧失了全部制信息权。”

作为人类的一员,沈伟光为这场厮杀而叹息。但作为学者,他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人类战争史上,“信息战”第一次显露了雏形!

为遏制信息战而奋斗

飞机的发明,使地球变小;而真正使地球变得更小的,是小小的鼠标。

如果说,1985年沈伟光提出“信息战”新观点时,在一些人的眼里,这些想法似乎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那么,十多年后的今天,“信息战”则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各自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的重点。

信息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使得美、俄、西欧以及亚洲的日、韩、印度等国都在深化信息战理论研究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以图全面提高打赢信息战、夺取信息优势的能力,以防止发生“电子珍珠港事件”。

那么,中国呢?中国应该有着什么样的准备?沈伟光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

1995年11月7日,《解放军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沈伟光撰写的《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重心》一文,并配发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文章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紧接着,沈伟光又写出了一系列呼吁全社会重视信息战、更新国防观念的著作和文章:《制造革命》、《新战争论》、《社会网络化趋势与国家安全观》、《信息战:梦想与现实》等等,引起了社会的思考和讨论。《新华文摘》先后5次全文转载。在“全国首届大学生电脑大赛电视辩论赛”上,沈伟光还特意为其提出一个辩题:“信息战将取代传统的武力战”,以期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中国军方对他的研究也表现出极大热情。近几年来,沈伟光先后到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兰州军区等讲课,推广信息战理论。

看到中国社会对“信息战”的积极反响,沈伟光感到十分欣慰。

笔者向沈伟光提过一个问题:“这是军事学术,‘含金量’又不高,你哪来这份痴情?”沉吟半晌,他说:“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我觉得,我有这份责任!”

“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为遏制信息战而奋斗。”

“你原来是想设计一种‘文明’战争,现在又要遏制,你不觉得稍稍有点矛盾吗?”

“不矛盾,这是认识的深化。我一直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把双刃剑;现在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得到更大方便的同时,必须警惕更大的灾难。我有种强烈预感:网络的能量还会继续倍增;而网络的破坏,则可以将地球瞬间瘫痪——必须遏制信息战!”

正是基于遏制信息战,沈伟光潜心研究,全力向深层次进击!目前,一部全面阐释更“文明”战争样式的专著——《理想战争》,在沈伟光的笔尖下日臻成熟。沈伟光信心十足:“正像提出信息战受到重视一样,‘理想战争’的观点,也必将被人们接受。因为理想战争是遏制信息战的最佳途径和最理想的替代战争形态。”

走近沈伟光

在办公室,他是个思维缜密、办事严谨的公务员;进入写作状态,他可以半天不吐一个字,三天不出门,只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走在大街上,他与普通市民没有两样,扎到人堆里无人会注意到他;朋友相聚,他直率、豪爽的个性“暴露”无遗,神侃起来,让别人半天插不上一句话。

这就是沈伟光。

熟悉他的人,很难把他与一个创造“信息战”理论的未来学家划上等号,因为,他既没有“之乎者也”那般斯文相,也很少有满腹经纶那种学者样,实在起来,他这个杭州人甚至比东北人还“东北味”。不熟悉他而知其名的人,有的早把他划到了大学者行列里去了。几个欧洲记者专程来华寻访,找遍所有的学术团体,均查无音讯,最后只得求助一位中国籍的奥地利老人。一些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慕名向他讨教,按图索骥地找到胡同,找到宿舍楼,愣是打听不到他。

读沈伟光的书是一种享受,绝对不令人枯燥。他热爱写作,9岁开始向报社悄悄投稿,19岁发表文章,26岁提出信息战理论。他的文章从不拘泥格式、体裁,有感而发,体现他的精神和思想。他的学术论文像一篇篇散文那么优美,科幻小说那样给人以畅想。

善于观察、勤于思索,是沈伟光的一个显著特点。他崇尚“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几十年的观察、思考,铸就他今天的成就。信息战只是一个名词,但在今天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冲突,无不显现出它的魔力。15年前,当沈伟光提出“信息战”时,根本无法被人接受,“信息,是什么东西?怎么与战争扯在一起?”“靠信息作战,要军队干什么?”他自己也动摇过,曾经把手稿扔进纸篓里。但几个不眠之夜,他在思维深处沙里淘金:“人类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如果到太空看地球,到宇宙中考察人类,我们实在是太渺小了,面临的危机和困难太多太多了。”他决计要设计一种理想战争,转移战争的视线,让战争制造者早日走向坟墓。

沈伟光的开放性思维是惊人的,而这种思维,为他日后的信息战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前线打仗时,他发现平时训练常常忽视的一些科目如“土工作业”、“自救互救”、“埋排雷技术”等,在战场上却必不可少,有些战士还为此付出血的代价。于是他写下了《战友啊,请审示一下自己的本领!》一文,《解放军报》配了编者按发在显著位置,对部队作战和训练指导很大。转业地方不久,小平同志作南巡谈话,他深受感触。他发现当时社会上宁“左”勿右的倾向是一大顽症,便投书《解放日报》,提出《当前反倾向的重点是防止“左”》,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当日全文播发,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这是全国最早发表的此类文章。

信息战理论的提出,除了他对战争的痛恨,祈望有一种“文明”的、不流血的新型战争外,更多得益于对国际形势、世界发展长期观察的结果。80年代初,信息化浪潮第一次登陆神州大地,人们也曾激动过,过后,谁又会相信地球能成为一个“小村落”?沈伟光却牢牢盯住了。他坚信:新时代必然伴有新的战争形态出现。他的预测成功了!近年来他针对社会上对战争意识的淡化,专门发表了《未来战争正在向你招手》的文章。并不断告诫人们:“战争不是电子游戏!”面对国际互联网出现的挑战,他提出《信息边界:一个必须关注的战略话题》。经过对信息战15年的研究,他意识到信息战对物质、精神的巨大破坏,“网络的破坏可以瞬间将地球瘫痪”,所以在去年召开的国际信息战论坛上,他发出“为遏制信息战而奋斗”的呐喊。今天他又说,信息战正在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一个成功的战略家首先是一个未来学家,否则,他所制定的战略怎么可能有前瞻性,又谈何对实践的指导。沈伟光认为,敌人怕什么,我们就应该研究什么。美国人为什么要搞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推行信息化建设?比尔·盖茨为什么到中国搞专项工程,让老百姓都去用他那个网络电视?其中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不考虑他还有什么别的企图!难道他们不会用他们控制的网络来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所以,我们的发展必须从战略上加以把握,多从未来想一想。发展中国家应针对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制定信息战遏制战略,研制关键性武器,把破碎的战略平衡重新建立起来。”

沈伟光理论成果档案

一、提出信息战概念。认为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战,不是单纯的作战样式、方式的改变,而是战争形态的改变,并带来作战指导思想的巨大变化。其要点:战争战略目标的“软化”;信息威慑成为新的威慑手段;军队的行动取决于制信息权;作战目标的选择以打乱敌方决策程序为主;火力运用从打覆盖面转为“点穴”;指挥体系趋于扁平化;信息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全民战;谋略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彩。随后,又提出“遏制信息战——知识军事的时代使命”的重大课题。

二、提出新的战争观。认为“少流血”、“不流血”的战争已经出现,战争的非暴力属性已经被揭示;战争不仅是政治的继续,也可能成为非政治群体、甚至个人谋取利益、显示其存在的一种手段;“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战争目的正在变为“控制敌人,保护自己”,寻求利益平衡点;战争性质已很难用正义或非正义来区分,带有多元的色彩。

三、提出建构信息时代国家安全体系。认为军事威胁不只是大兵压境,来自网络威胁同样值得警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应学会利用各种传媒打信息战;网络上的经济打击应引起高度重视;“文化侵略”、“生态侵略”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早在15年前,他就提出“信息边疆”的概念,近几年提出“信息边界”的理论,呼吁建设精神武装,建立信息警察和信息防护部队。

四、提出思维战、领导者战争等理想战争的设想。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还无法想像战争先于人类而消亡,但把握、延缓、遏制战争的爆发和升级是可能的。设想把战争局限于“信息”和“思维”的范畴,至多以比试、竞赛、虚拟的方式,甚至带有观赏、警示的作用。

五、提出培养“能够回家打仗”的军事人才。认为信息技术的通用性填补着军与民的鸿沟,信息战模糊了战场与社会的界限。那些电子、计算机、信息工程专家,一旦站在军事战略的高度上观察、思考,就可能成为新的战争舞台上真正的英雄。因此,他一直在筹划建立我国第一个信息战研究所,制定信息战遏制战略,完善信息战理论,培养信息战研究人才;同时在一些军内外高等院校开设课程,普及信息战知识,造就一大批21世纪国防建设的急需人才。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孤鱼照雨(2022-07-15 20:03:41)回复取消回复

    很少有满腹经纶那种学者样,实在起来,他这个杭州人甚至比东北人还“东北味”。不熟悉他而知其名的人,有的早把他划到了大学者行列里去了。几个欧洲记者专程来华寻访,找遍所有的学术团体,均查无音讯,最后只得求助一位中国籍的奥地利老人。

  • 美咩厌味(2022-07-15 16:40:20)回复取消回复

    信息战理论。 看到中国社会对“信息战”的积极反响,沈伟光感到十分欣慰。 笔者向沈伟光提过一个问题:“这是军事学术,‘含金量’又不高,你哪来这份痴情?”沉吟半晌,他说:“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我觉得,我有这份责任!” “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 柔侣谷夏(2022-07-15 15:54:41)回复取消回复

    硬件配置和超低的售价一直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不过其期货式的营销方式和过度炒作也一直遭到广大用户诟病。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曾就因为小米手机2首轮开放购买仅提供5万台而获得了一个新的雅号——“雷五万”。谁第一个提出信息的概念?[转帖]第一个提出信息战的是中国人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