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去渭南市和谐广场舞(导航去雁塔广场舞)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跳广场舞
2008年,随着奥运会带来的运动热潮,广场舞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进入公众视野。此前广场舞一直被公共话语以及社会大众所遗忘和忽略。2013年,广场舞以极为负面的形象进入社会空间。“鸣枪放獒”、泼粪事件、噪音污染、抢占公共空间等社会事件,使得广场舞一次又一次地登上地方晚报、都市报的头条,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据统计,到2016年底,国内外更是形成了约1亿级的“大妈市场”。如今,各级政府公开举办大小规模的正式比赛支持广场舞发展,一时间广场舞在全国的兴起和大范围的争议,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当下中国,广场舞常被舆论标签化和污名化。广场舞的存在及其广泛的社会影响,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个群体的“社群生活”。考察这种群体的日常生活,不仅要关注政府对广场舞的有序管理,更应该关注这一特殊的社群生活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反思作为一种文化想象的社群生活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日常生活中,晚饭后的闲适时光往往属于家庭的聚会。和谐有序,一派欢腾的广场舞街景,如今在城市社区广场比比皆是。笔者在调研上海一个广场舞发现,离社区三四百米处的十字路口交汇处,是扇形的社区广场。每晚的18:30-20:00(下雨除外),150人组成的广场舞群体分成10列斜排着姗姗起舞、动作整齐划一,草坪上的大音箱唱着熟悉的曲调:“有一位姑娘呀十呀十七八,长长的头发来眼睛大,活泼可爱娇滴滴,娇呀娇滴滴,乌来山下一朵花……”四周的长椅上、道路边,老少三两,看舞听歌,你来我往嘴里念叨的是柴米油盐、有说有笑,成为夜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广场舞产生的原因实在令人费解。从广场舞的日常生活来看,笔者将广场舞群体的基本诉求归结于三点:一是相似的集体生活习性;二是个体化时代的自我情感依赖;三是网络化时代个体的社会交往体验。
广场舞还有治理的必要性吗?
广场舞还有治理的必要性吗?我觉得广场舞发展到现在也有治理的必要性。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所以对于它的治理也应该是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像广场舞也是一样,广场舞可以锻炼大爷大妈们的身体,但是有些缺少素质的大爷大妈,他们把音量放得很高,就打扰了周围小区人们的休息。即使一开始的治理出现了一些效果,但是我们也不能够保证以后就不会再发生类似以前那样的现象,所以我觉得只要广场舞存在着,那就有治理的必要。首先我觉得大爷大妈们她们跳广场舞的初衷是好的,很多大爷大妈他们来到城市里没有认识的人,他们非常的孤独,但是广场舞却让他们一群人聚到了一起,可以在广场舞中体会到很多快乐。也可以认识和他们一样孤独的大爷大妈们,他们也可以通过广场舞来锻炼身体,不得不说现在城市人们的运动量真的少的可怜。如果你的家里有一个老人的话,你可能也是真心希望他可以去外面跳跳广场舞去和那些和他同龄的人交流。只要广场舞不影响到周围人的正常生活,那它举办下去就是有意义的。当然有一些时候广场舞确实会打扰到人们,比如说大早上人们还没有醒的时候,广场舞的音乐就响起来了。比如说晚上孩子们在家写作业的时候,这个时候广场舞的音乐就不能让孩子专心好好学习。甚至有的大爷大妈们在大中午就开始舞起来了。所以我觉得如果大爷大妈们跳广场舞的话,也要挑一个大家都不休息不会打扰到孩子的时间。其实现在跳广场舞的人群不止是大爷大妈,有一些年轻人他们也喜欢跟着大爷大妈们跳舞,他们觉得跳广场舞是一种潮流。
为什么广场舞和歌曲节奏一点都不对,很多大妈却知道该怎么跳?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想引起别人的注意,都有一个所谓的明星梦,我想大妈们放音乐特别大声,也是这种心态吧。
我们经常听到闹市当中各种大喇叭的吆喝声,而且一个比一个声音大,恨不得声音能传出去十万八千里,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当然是为了吸引大家伙儿的注意力啊!同样商品的摊位那么多,不通过这种手段,谁会特别关注到你的摊位呢?
这不就跟大妈用声音很大的音乐是一个道理么?如果声音放小了,一个是大妈们可能岁数大了,耳朵背,听不清楚动静;再就是为了让人来观看他们跳舞,多夸夸他们,要是能加入他们就更好了。当然,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小,毕竟大妈们能跳得动舞,年龄都应该不是特别大,还没有耳背到那种程度。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后者,毕竟老年人也需要关爱,也喜欢受人瞩目,这样不显得太孤独。
当然,这样放音乐的方式确实有待商榷,尤其是在小区当中或者小区附近,是会影响到别人的正常生活的。毕竟大妈们跳广场舞都是晚上,而那段时间可能我们正在看电视或者陪孩子玩,这么大声的音乐就成为了噪音,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状态。
新闻上也有不少关于跟跳广场舞的大妈起冲突的事件,足以说明很多问题。即便是广场舞,即便是老年人,也要在不影响别人的生活的条件下进行,不能倚老卖老,觉得自己年纪大,做什么都不应该有人阻拦。这是一种比较病态的心理,得有人管,不能太肆无忌惮了,弄得社会不和谐,就不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