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到祁东县白帝城(导航到祁东县人民政府)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人物,帮!!
蒋琬(168-246)
三国时蜀国大臣。字公琰,三国湘乡县(今祁东县砖塘乡,一说今湘乡县)人。初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授官广都县长官。及刘备为汉中王,任命他为尚书郎。后来诸葛亮成立丞相府,他先后任东曹椽、参军、丞相府长史兼抚军将军等职,成为诸葛亮的重要助手。诸葛亮死后,刘禅遵其嘱托,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蒋琬,先后任其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大将军,封安阳亭侯,复加为大司马。公元246年,蒋琬卒于军中,刘禅追封为恭侯,葬于涪(今绵阳市效西山之顶)。
刘巴(约170-222)
字子初,汉末蒸阳(今衡阳县)人。出身官宦家庭,少以胆识才华闻名。荆州刺史刘表多次要提拔他,并举荐为“茂才”。他见刘表非英明之辈,均辞谢不就。刘备攻取西蜀后,任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椽。刘备曾称“子初才智过绝人”,诸葛亮也曾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任刘巴为尚书,后又叫他代法正为尚书令。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凡诸文告策命,均出自刘巴之手。
谷朗(218-272)
字先义,东汉桂阳郡耒阳马水人,出身官宦家庭。谷朗成年后,正值三国鼎立时期。朗出任吴国。先后任郎中、尚书令史、郡中正、长沙浏阳令、都尉、尚书郎。后调入朝中,拜五官夕郎中,迁大中正大夫,专司察举人才。吴永安六年(263),交趾郡吏吕兴背叛吴国。建衡元年(269)十一月,谷朗率兵经番禺、牂牁,进军交趾,讨代吕兴。平乱后谷朗迁九真太守。吴凤凰元年(272), 谷朗病逝任所,归葬耒阳。为昭示其功绩,时人刻有《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碑》。碑现存耒阳县城,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罗含(生卒年不详)
东晋文学家。字君章,桂阳耒阳(今湖南耒阳市)人。少有志尚。据说他曾梦见一只文彩异常的鸟飞入口中,从此文思日进。始任州主簿,后为郡功曹。桓温镇荆州,召为征西参军,转州别驾。后入朝为尚书郎,又出任宜都太守。累迁散骑常侍、侍中,官终廷尉、长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年七十七卒。他名重一时,谢尚称其为“湘中之琳琅”,桓温誉为“江左之秀”。所著文章流行于当世。《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三卷,已佚。今存《答孙安国书》、《更生论》,载《弘明集》。其文理精词隽,不事繁词。传在《晋书文苑传》。
欧阳彬(生卒年不详)
字齐美,五代十国后蜀时衡山县人。出身县吏之家,博学能文,工于辞赋,有名于时。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前蜀主王建死,子衍继位。衍喜爱诗文,生活奢侈,常派人来楚采购货物及花石之类。欧阳彬在别人的资助下来到西蜀,向蜀主献《独鲤朝天赋》(也作《万里朝天赋》),王衍大悦。欧阳彬被任为嘉州刺史,后蜀时,官至尚书左丞相。
赵葵(1186-1266)
字南仲,号倍庵,南宋衡山人,赵方之子。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历任中大夫、左骁骑将军、华文殿直学士、淮东安抚制置使、湖南安抚使、资政殿学士、福建安抚使等,淳佑七年(1247)四月为枢密使兼参知政事,督视江淮、京西、湖北军马。淳佑九年(1249),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宝佑五年(1257),封卫国公。咸淳二年(1266)逝世,追赠太傅,溢忠靖。
赵方(?-1221)
字彦直,南宋衡山人。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受任为蒲圻尉,后调知青阳县。任内施政中提出:“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时人以为名言。南宋韩侂胄北代失败以后,宋金之间达成和议。赵方已任湖北路安抚使,认为这种和议不可能久持,及招兵择将,准备战守。后金兵果然来犯,赵方数次大败金兵,功迁龙图阁侍制、长沙县男、焕章阁直学士、显漠阁直学士、太中大夫、刑部尚书、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嘉定十四年(1221)病逝,临危仍叮咛部下“协心报国”。
李芾 (?-1276)
南宋衡州治(今衡阳市)人,字叔章。宋末曾任知临安府等职,不畏权势,被贾似道罢黜。帝显德佑元年(1275)为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抵抗元军,守潭州三月,城破后壮烈战死
何克明(1298-1376)
衡山义城乡十三都(今衡东县霞流乡平日村)人。元延佑四年(1317),湖广乡试,何克明居榜首。次年,赴大都(北京)会试,廷试连获第一,三元及第,在湖广间享有盛名。中状元后,任过上高县知县,衡州路推官。因在衡州路政绩卓著,被召回京师任国子监丞。明朝北伐军攻克大都时,何克明因父丧在家守制。元亡明兴,他没有应召出仕。晚提杜门谢客,从事著述,著有《周易集解》、《诗经笺注》,可惜二书已散佚。
茹瑺(1358-1409)
字良玉,号茹庵。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初一日生于衡山东隅的藻江(今衡东县石湾乡的枣山村)。明洪武十年(1377),茹瑺入国子监就读,受朱元璋器重, 授承敕郎,洪武二十三年封为太子少保。建文四年(1402),燕兵攻破京城,朱棣召唤茹瑺,瑺第一个劝朱棣登位。不久,朱棣下诏,封茹瑺终身为忠诚伯,食禄千石,并立下金书铁券,券文有“中外一人,中流砥柱”的褒奖语。嗣后,又把秦王第二女长安郡主下嫁给瑺长子茹鉴。永乐六年(1408),奉命出京营建长安郡主府第,回京后犯了所谓的“不送赵王”的罪过,被遣送回乡。路经长沙,未去拜谒谷王,再遭弹劾,以违背朱家王朝祖先制度的罪名关进狱中,于永乐七年二月服毒自尽。
李玺(生卒年不详)
字朝用,号玉山。明代衡州府耒阳人。宣德王年(1430)中进士,官拜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辨明冤狱,为朝廷耳目。李玺任监察御史期间,先后巡按江苏、浙江、陕西、四川等地,不阿权贵,秉公办案,为民伸张正义,享有“李青天”之誉。后调监视京闱,秉公无私为群僚仰慕。正统十年(1445),升迁浙江参政。正统十四年(1449),晋升云南按察使。李玺在云南任期,清廉勤政,深受滇民爱戴,明代宗朱祁钰派礼部侍郎考核其政绩后,很是赞赏,着晋京陛见。李玺先天走,次日云南绅耆推选500人进京,诣阙保奏挽留。明代宗看了奏章后,赐诏褒异,晋通议大夫,仍今李玺赴云南留任。李玺第二次赴云南后,更是兢兢业业尽心民事,留任十三年之久,直至以疾乞归。滇民为纪念李玺,立生祠以祀之。
胡文璧(1460-1523)
字汝重,号石亭,明代衡州府耒阳人。弱冠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才猷练达,处理问题果断,办事迅敏。正德己巳(1509),由正郎改任浙江监察御史,纠劾文武官员违先不如法者,肃正纪纲。胡文璧刚正不阿,两浙官员欺民劣迹尽敛,百姓受到实惠。任满后,擢为大常少卿。先后调守凤阳,保定、天津。后因上《禁草皇庄疏》触怒明武宗朱厚照被捕,贬为延安府检校。嘉靖元年,明世宗朱厚熄继位,复起用为四川按察使,未上任即病逝。
朱炳如(1513- )
字稚文,以字仲南,别号白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历任行人官、御史、泉州知府、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朱炳如为官清廉谨慎,地方馈赠一律不受。赴任时不讲排场,一人一骑进城,随行常仅两箱图书几套公服。为御史时,不徇私情,不畏权势,曾上书弹刻副将监司以下官吏的不法行为,海内称为名御史。为泉州知府时,重视教育,培育人才,泉州学子感恩戴德,立朱公生祠以纪念之。其卒年不详,死后葬于衡阳城西十里渔子铺,即今衡阳市郊区长湖乡境内。
陈荐(生卒年不详)
字君庸,号楚石,祁阳咸菜塘(今属祁东)人。明隆庆丁卯(1567)举人。辛未(1571)进士。历任松江法官、监察御史、陕西及四川按察使、云南巡抚,旋迁吏、刑、户部尚书,兼理河道漕运。陈荐为官50余年,洁己奉公,关心人民疾苦,曾疏请改折漕粮,均平排山(今属祁东鸣鹿乡)驿马。
陈宗契(1569-1630)
字禖生,号景元,明湖南衡阳人。二十五岁中举人,三十二岁成进士,选庶吉士,补福建道监察御史。他不怕得罪权贵,不顾自身安危,毅然以弹劾不法官吏及政治弊端为己任。曾多次上疏批评辅臣李廷机。特别是对控制陕西税收的宦官梁永蛊害巡按御史徐懋恒一案,陈宗契上疏指陈梁永对人民吸脂敲髓,怀恨御史徐懋恒秉公执法,造蓄“蛊毒”谋害徐。陈宗契在奏疏中列举事实,切中要害,请诛梁永以正国法,其直言敢谏之声威,令朝臣无不震惊。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为通政司参议。后转任右通政。时熹宗年幼无能,宦官把持朝政,忌宗契直言,遂派任太常寺卿,负责礼乐,别无实权。陈宗契不满太监魏忠贤专权误国,辞官隐居不出。在隐居期间,犹不忘民困,常具呈藩抚,诉民疾苦。崇祯三年(1630),召为兵部右侍郎,朝命未达前三日卒。
王介之(1606-1686)
王夫之长兄,字石子,一字石崖,别署有耐园、铿斋等。介之毕生致力于经学,对《春秋》研究尤精,著有《“春秋四传”质》、《 “春秋”家说补》、《“周易”本义质》 、《诗序参》 、《诗经尊序》等书。《“春秋四传"质》被《四库全书》收入。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鼓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到桂林依瞿式耜,旋桂林复陷,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展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穿身瑶洞,伏处深山,而刻苦研究,勤恳著述者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渝。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善诗文,也会词曲。论诗多独到见解。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在哲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
丁一焯(1693-1773)
字日峰,号乾斋,自号南岳老人。清时湖南衡阳白沙洲人。康熙时生员。平生精于诗、书、琴三艺,尤以草书见长。丁一焯在书法上成就非凡,《清泉续志人物方法技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记载。著有《书法粹语》一书,对写字的运腕、运肘、运神、运气、结构布局等方面论述详尽。
陈大受(1702-1751)
字占咸,生于祁阳金兰桥(今属祁东)。雍正十一年(1733)中进士,选庶吉士。乾隆元年(1736)授编修,次年御试得第一名,升工部侍郎。乾隆四年,任安徽巡抚。乾隆十年,任江苏巡抚,十一年,加太子少保,调任福建巡抚。任内勤政爱民,百姓实受其惠。清廷嘉其政绩,于乾隆十二年冬升陈大受为兵部尚书。十三年,主会试,转吏部尚书,夏,任军机处协办大学士,教习庶吉士,侍讲经筵,当了皇帝的先生。秋,摄户部尚书。这时正对金川用兵,军事如织,陈大受日夜被召见,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平金川后,出任两广总督。后积劳成疾,卒于任所。
杨健(1764-1843)
字鱣常,号刚亭,先祖由浙江钱塘迁入衡城江东岸,遂为衡阳人。乾隆五十九年中举人,嘉庆元年(1796)成进士。历任户部主事、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知府、布政使、巡抚等职。因两次遭诬陷,道光十年(1830)被降职回家,从此闭门谢客,但对地方公益仍是倡导或讲言。道光二十三年病逝,葬于衡阳城郊金甲岭。
彭浚(1769-1833)
字映旌,号宝臣,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生于衡山县黄子堂(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嘉庆十年考取状元,任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彭浚由户部正郎任福建正主考,接着提升为内阁大学士、太仆寺少卿。不久,补奉天府丞、提督学政。道光十一年,调顺天府丞兼学政。道光十二年因病辞职回乡,十三年十月初七殁。
刘汉典(生卒年不详)
清乾隆时衡阳县人,以驾船为业。他是为衡阳县首先引种单季晚稻的人。同治《衡阳县志》兴誉他为衡阳的神农氏。原来衡阳县只有单季早稻和中稻,春种秋收。县境蒸水两岸广大区域,夏季多发水灾,早中稻被淹后,再不能种谷物,常致全年无收,而山田又常遭干旱,故衡阳县历来粮食不足。后刘汉典至四川引进耐寒稻种,正适合衡阳大水后种植,自此沿河农民不愁洪水淹没早稻,再种照样有收成。人民为感谢他引种功劳,每年新谷登场,必先用新米饭祭他,奉之为五谷之神,救难之尊。
常大敦(1792-1853)
字南陔,又字正夫,衡阳石坳乡人。清道光三年(1823)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不久升御史。在御史任上,他针对湘南、广西吏治腐败、官库空虚、盗贼猖獗的事实,多次上疏,建议慎选清廉,训练士兵,加强战备,以防患于未然。道光三十年,升浙江巡抚。咸丰二年六月,调任湖北巡抚。不久又调山西。适逢太平天国农民军围攻长沙,武汉吃紧,他被留下来筹办防务。次年1月13日,太平军攻陷武昌,常大敦自缢而死。朝廷追赠总督衔,于湖北建专祠,赐祭葬。
唐训方(1809-1876)
字义渠,今常宁县湖塘乡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举,四次赴京会试,均落第。咸丰三年(1853)大挑得二等,候补教谕。咸丰四年,曾国藩令他以教谕随征。咸丰五年,随罗泽南镇压太平军,得知府衔。咸丰十年解军事,赴粮道任。随后升按察使,再擢湖北布政使。同治元年(1862)授安徽巡抚。后受僧格林沁亲王弹劾降职。同治七年乞假回归故里。回乡后,倡立西乡经纬公学,督修《常宁县志》,编辑《常宁诗文存》、捐银二万两建培元塔。著有《俚话征实》、《从征图记》,有《唐中丞遗集》传世。
彭玉麟(1816-1890)
清朝湘军将领。字雪琴,祖籍衡阳渣江,生于安徽安庆。道光十二年(1832),随父回籍。1853年佐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后主其事,购买洋炮,制造大船。次年,在湖北武汉、田家镇连败太平军水师。1855年初,在江西湖口为石达开所败。后又悉力扩军,逐渐控制长江水面,并参与围攻九江、安庆。1861年擢为水师提督。1883年任兵部尚书,受命赴广东办理防务。后以疾病开缺回籍。光绪十六年,逝于衡阳江东岸寓所,清廷追赐太子太保衔,赐谥“刚直”,并为他建了专祠。彭玉麟于军事之暇,也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他的诗后结集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
李纪方(1828-1885)
字伦青,白果长碧冲(今衡山县松柏桥乡长碧村)人。年轻时跟外祖父尹慎微学医。同治二年(1863)开始行医,对内科、外科、喉科、肿症等专心研究,医术日见精进。当时白喉病甚为流行,而诊治尚无专著,一般医师对此病束手无策。李纪方开始试用外祖父所传治白喉的一些方法。20年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辑成《白喉全生集》一书,使许多医生解开了白喉恶症的疑难,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李纪方因之蜚声国内,时人称之为治白喉神医。李纪方逝世后,后人为他雕刻石像,陈列于河南南阳的医圣祠,与我国历代112位名医像并列,他的名字载入了1921 年出版的《中国医学大辞典》。
谭上连(1840-1890)
字云廷,因其肤黑性勇,又称谭黑虎。衡阳县龙田桥人。谭上连身伟而秀,膂力过人,少年时即得“谭无敌”称号。咸丰八年(1858)投湘军,历任千总、参将、总兵。同治年间,新疆浩罕军事头目阿古柏,受英、俄帝国主义支持,成立“哲得沙尔国”。为防国土割裂,左宗棠于光绪二年(1876)委派谭上连为先锋官从肃州入疆,毙敌2000余名,生俘1200余名,直捣托克逊城,打开了南疆门户。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谭上连任最高军事长官――乌鲁木齐提督。光绪十六年三月初三(1890年4月21日),因枪伤发作卒于喀什,遗体归葬衡阳县醒狮乡。
王之春(1842-1906)
字爵棠,号椒生,清泉(今衡南县泉溪狮子坪)人。王之春出身文童,弱冠从戎。19世纪70年代,先后作为李鸿章和彭玉麟的部属,驻防北塘海口和江苏镇江一带。光绪五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威胁我国的东部海疆。王之春受遣赴日本查探。归国后,向朝廷上万言书,陈夷务,自请带锐师归复中山。并将此行的见闻写成《谈瀛录》。光绪十年,法国侵略越南和中国,王之春受命说泰国夹攻中国,因故中止。二十一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朝野人士激烈反对,要求废止条约。他受命赴法,引法国出面干涉。俄、德、法三国为维护其在华利益,联合照会日本,迫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侵占。光绪二十四年,镇压四川余栋臣起义。二十八年,镇压广西柳直起义,激起国内拒法运动。二十九年十月,遭爱国志士万福华谋刺未遂,万被捕,黄兴、章士钊等牵连入狱,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案。三十二年卒,浩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倾盆大雨的解释
倾盆大雨 [qīng pén dà yǔ]
倾盆大雨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qīng pén dà yǔ 。形容雨大势急。出自《白帝》。[1]
中文名
倾盆大雨
拼音
qīng pén dà yǔ
注音
ㄑㄧㄥ ㄆㄣˊ ㄉㄚˋ ㄧㄩˇ
出处
《白帝》
快速
导航
成语用法
成语出处
成语辨析
【近义词】大雨如柱、大雨滂沱
【反义词】细雨霏霏[1]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比喻下大雨
示例
烟拥层峦云拥腰,~定明朝。 ◎宋·苏轼《雨意》诗
成语出处
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