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通信一体化市场规模(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
本文目录一览:
- 1、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有多大?
- 2、中国卫星北斗导航产业前景如何?
- 3、北斗全面建成,将开启多大市场?
- 4、北斗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份额有多大?
- 5、北斗卫星导航什么时候投入民用?
- 6、请问北斗卫星导航芯片未来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有多大?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8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5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交通、海事、电力、民政、气象、渔业、测绘市政管网等十几个行业领域,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推广应用已累计超过4000万台/套,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社会用户总保有量接近5亿台/套。
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达到2550亿元,较2016年增长20.4%。
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占比为35.4%,达到902亿元,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到80%。业内预计,2018年产业增速仍有望保持20%以上,产业总产值也将有望突破3000亿元大关。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卫星北斗导航产业前景如何?
2018年5月23日至25日,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哈尔滨拉开帷幕,中海达、华大北斗等一批国内企业先后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产品。
过去数年,缺“芯”是国内卫星导航产业的痛点。如今,随着一批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进入市场,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缺“芯”困局呈现“散点突破”的态势。北斗芯片研制已实现设计与封装,实现中国人的独立自主。这与国内北斗企业长年坚持自主研发路线分不开。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达到2550亿元,较2016年增长20.4%。国内卫星导航设备营销总规模相较于全球市场,占比逐年提高,已接近15%。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占比为35.4%,达到902亿元;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到80%,较2016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在产业链中下游,国内卫星导航产业更是呈现出“全线覆盖”的大势——伴随着北斗系统建设的推进,北斗技术应用已经突破智能手机、车载导航两大传统市场,在多领域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2017 年,围绕与信息产业、汽车电子、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交叉点的协同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推崇。“北斗+”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应用新模式,产业融合趋势愈加明朗。穿戴式设备、新零售、无人驾驶、综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应用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北斗系统对待 GPS 等其它导航系统的逻辑是“兼容”和“自主可控”。一方面,北斗系统不排斥 GPS,探索与GPS等其它导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增加定位精度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中国需要独立自主掌握卫星导航技术。
一批高精度北斗芯片近日在哈尔滨的集中亮相,是我国北斗产业自主研发前进的又一步。此前的标志性事件是,2017年9月,华大北斗所研发的全球首个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SoC导航定位芯片正式发布。
另一值得关注的事件是,泰斗微电子近日获得广东国民凯得创投领投的C+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1亿人民币,该企业是摩拜单车定位导航芯片的最大供应商。
芯片、板块、核心器件的研制是上游的重要环节,也是关涉北斗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仅在哈尔滨的会场上,就有中海达、北斗星通、西安希德、华大北斗等企业发布或展示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华大北斗还发布了“北斗芯片开发平台”。
《白皮书》显示,截至 2017 年底,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总量已突破 5 万件, 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位。另据国家导航系统办公室数据,国产北斗芯片累计销量突破5000万片,高精度OEM板和接收机天线已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30%和90%。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已经赶超国际强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当前,国产北斗芯片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工艺由0.35微米提升到28纳米,最低单片价格仅6元人民币。被视为产业链关键的设计环节,以及封装技术,国内企业已实现完全自主化;但另一方面,集成应用能力、围绕核心芯片的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依然是国内北斗企业的短板。
高端芯片的制作工艺,中国很快会赶上。国内北斗芯片行业的发展,不大可能出现“卡脖子”问题。现在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制作芯片的光刻机技术,二是高密度、高分辨率晶片的材料问题。
当前,不像国外有高通、英特尔、三星等行业巨头,国内导航芯片研发企业呈现多而散的格局。此外,芯片行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也决定了很难依靠一两家企业做大做强。
多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国产北斗导航定位芯片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封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研发投入和人才水平等因素限制,很难以一己之力推动芯片核心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既然一家做不了,那就放开大家一起做。“北斗芯片开放平台”这样的产品正体现了这样的逻辑。
北斗全面建成,将开启多大市场?
时代在进步,我国也在飞速发展,渐渐的我国的科技也接近了世界级的领先地位。当年为了打破美国GPS定位的垄断以及,他们的控制对我国的威胁,我们历经十年之久终于在艰难中前行,建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7月31日,中国宣布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宣告全面建成,开启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之后,应用广泛。现如今,北斗系统已全面覆盖的服务有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无处不在。归根结底,交通运输则是北斗导航系统最主要的战场之一。截至2019年12月,中国超过650万辆运营车辆、4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约8万辆公交车全面应用北斗导航系统。并且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国家核心基础设施,综合效益正在不断显现。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我国核心基础设施如虎添翼。
我国是一个主张和平开放的国家,始终坚持以开放共享的态度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础产品已经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应用。中国近些年来致力于推动北斗导航与国际的合作共赢,得到了良好的成果。如今北斗国际化标准也在快速推进完成。
我国的北斗,十年磨一剑,终是不负有心人,没有让人民失望,没有让国家失望。再加上如今发展的5G,更是让北斗如虎添翼,希望以后发展能够越来越好。
北斗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份额有多大?
12月27日上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言人冉承其表示,北斗系统开通5年来,形成了北斗完整产业链,在国家安全和重点领域标配化使用,在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化应用,“北斗+”融合应用新模式正在催生。
“五年前,国内没有一片国产北斗芯片,现如今,已有坚强的‘北斗芯’。” 据冉承其介绍,目前我国国产北斗芯片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工艺由0.35微米提升到28纳米,最低单片价格仅6元人民币,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累计销量突破5000万片,高精度OEM板和接收机天线已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30%和90%。
与此同时,北斗系统在行业区域的应用也逐渐显现规模化效益。冉承其透露,目前北斗系统已在公安、交通、渔业、电力、林业、减灾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正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480万辆营运车辆上线,建成全球最大的北斗车联网平台,相比2012年,2016年道路运输重大事故率和人员伤亡率均下降近50%。公安出警时间缩短近20%,突发重大灾情上报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应急救援响应效
率提升2倍。全国4万余艘渔船安装北斗,累计救助渔民超过1万人,已成为渔民的海上保护神。基于北斗的高精度服务,已用于精细农业、危房监测、无人驾驶等领域。”
过往“高大上”的北斗系统如今也更加“接地气”了。冉承其透露,世界主流手机芯片大都支持北斗,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北斗正成为标配。共享单车配装北斗实现精细管理。支持北斗的手表、手环、学生卡,更加方便和保护人们日常生活。“以北京为例,33500辆出租车、21000辆公交车安装北斗,实现北斗定位全覆盖;1500辆物流货车及19000名配送员,使用北斗终端和手环接入物流云平台,实现实时调度。”
据悉,2016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年产值突破2118亿元,其中北斗贡献率超过70%;预计2017年超过2500亿元,北斗贡献率可达80%。
北斗卫星导航什么时候投入民用?
北斗卫星2012年开始实现小规模使用,2020年覆盖全球使用
但是民用之旅陷入泥沼
自 “北斗一号”卫星升空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就全面开始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民用化工作。中国GPS应用协会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GPS应用研究室主任过静王君教授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国卫通’、‘北斗星通’、‘神州天鸿’3家公司被批准取得了‘北斗一号’特许民用运营权。”
据介绍,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卫星通信市场的主导企业,2000年转制为民营企业。2003年12月15日,北斗运营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
“如果按照每位用户平均每年约50美元的消费标准计算,北斗系统潜在的市场规模可达1.5亿美元。但事实上,‘北斗星通’正式投入运营1年多以来,其注册用户仅有几千名。”长期关注于卫星定位行业的市场专家张彤萱称。
“北斗星通”业绩如此,那么,“中国卫通”和“神州天鸿”的情况又如何呢?为“中国星通”提供终端设备的下游厂商长春巨龙公司总裁王少军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为‘中国卫通’生产终端设备的下游厂商有两家,因另一家的技术没能获得‘中国卫通’通过,因此只有我们一家为‘中国卫通’供货,目前只为其提供了几十台终端接收机。”
而据“巨龙北斗”总经理王建忠介绍,到目前为止,他们只交付给了“中国卫通”10套终端设备,近期正在生产200套,按计划今年将交付1000多套。
相较于“北斗星通”和“中国卫通”,“神州天鸿”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神州天鸿”市场部总经理刘艳武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客户仅为1000个左右,其中正式商业用户只有800个,另有200个还是处于试用产品阶段的试用用户。”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成本和收益账:为搭建民用平台而建立的运营中心耗资2500万元,设备维护、消耗每年达300万元,以1000个用户每个收取30000元费用计算,收入为3000万元。如果再加上人力和管理成本,“神州天鸿”已经无利可图。“如果长期亏损,我们也有可能放弃。”刘总经理这样告诉记者。
被批准取得“北斗一号”特许民用运营权的3家企业业绩都不佳,“北斗一号”叫好不叫座,为什么?难道专家们兴奋的前瞻真的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北斗一号”照亮卫星导航产业
2003年5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上太空,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完善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被批准取得“北斗一号”特许运营权的“神州天鸿”公司总经理刘艳武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该系统是我国第一代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域导航系统,它由两颗工作星和一颗备份星组成。前两个‘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
“北斗一号”的升空曾引得我国从事卫星导航业务的企业一片欢呼,认为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测算,到“十五”末期,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市场的产值将超过100亿元,而由它带动的相关产业产值将是这一数字的5倍至10倍。
这一产业真的有那么大潜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靠什么来吸引消费者?
“卫星导航定位是指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供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来完成对地球各种目标的定位、导航、监测和管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要用到卫星导航定位,通信行业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做时间同步;电力、有线电视、城市地下管道采用卫星定位技术布设线路;公安、银行、医疗、消防等用它营建紧急救援或报警系统;汽车、船舶用卫星定位技术导航;在电子商务领域,卫星定位技术被用于客户管理和物流配送。”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说,“现在有的手机上已经安装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芯片,卫星导航定位与普通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电脑制造商、通讯设备商正在推动通信、电脑、卫星导航定位接收器一体化的各类移动信息终端,卫星导航定位进入消费领域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比如,车载导航系统已经有一部分民用的市场开拓。车辆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后,一是不会迷路,二是当遇到匪徒时可用它来报警。
专家们兴奋的前瞻描绘了这样一个让我们同样感到兴奋的梦想:将来每个人都可以配一个卫星定位终端,我们每个人以后都可以与“星”同行!但让人困惑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上天至今已近两年,为何在其民用化道路上却碰了个灰头土脸呢?
技术先进、市场滞后
“除了从媒体上零星得知外,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关方面对‘北斗’的宣传,也没有业务员上门和我们联系过,成本是多少、有无优惠政策、什么机构在具体运作这些问题都不知道。”经营美国GPS卫星定位系统而拒绝使用国产“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金22世纪(北京)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一位李姓业务经理这样告诉记者。“美国GPS卫星定位系统中有24颗卫星,不管目标在什么地方,都有4颗卫星在围绕目标同步运行,而‘北斗一号’总共才只有3颗卫星。”“不是说‘北斗一号’比美国GPS更先进吗?”记者问。李经理称并不了解,近期也不打算引进“北斗一号”项目,因为重新更换系统的成本非常大,除非上游厂商能够提供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否则他们不会考虑使用。
而引进“北斗一号”项目的“长春巨龙”总裁王少军也有一肚子苦水。他告诉记者:“作为‘北斗一号’下游终端生产厂商的投资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去融资。但‘北斗一号’由于星道比较狭窄、发展比较晚、商化程度低等原因,投资方往往持怀疑态度,担心‘中国卫通’不能付款,导致我们融资出现极大困难。资金链出现问题,就必然会影响到客户的开发,从而影响到‘北斗一号’的民用化进程。另一方面,被批准取得‘北斗一号’特许民用运营权的企业实力不是很强以及市场推广、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等也制约了‘北斗一代’的民用化。”
“在用户群方面,不能把‘北斗一代’和美国GPS相比较。‘北斗一代’作为军用和民用的卫星定位系统,提供给民用的大约在100万户左右,客户群应该锁定在灾害监测等特殊客户群体方面。” 中国GPS应用协会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GPS应用研究室主任过静王君教授说。不过,专门从事卫星定位系统研究的她也承认,“北斗一代”在民用开发利用上“慢了半拍”,“美国GPS是同步进行,而‘北斗一代’是在卫星上天后才开始终端设备研发等民用化工作的,这应该是一个教训。”
“此外,我国卫星导航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首先是车载导航地图成为制约的瓶颈。在车载导航产业链中,最为上游的是导航卫星系统,其后是电子地图生产商,之后才是西门子这样的硬、软件厂商,汽车生产商则处于这个产业链的最下游。目前,中国多数GPS导航系统都是进口的,价格高达1万元到1.5万元。价格偏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加快国产化进程势在必行。但是,目前中国仅有两种车型提供车载导航系统,该产业仍处于萌芽阶段——而且由于政府对地图数据的控制,中国已实现地图数字化的地区极少。迄今为止,两种具有车载导航系统的车型仅覆盖了20座城市,而且只有3家公司获准制作和销售数字地图。” 西南证券研究员张彤萱分析说,“对于参与定位系统的公司来说,除了在电子地图业务上目前没有任何回报而需要持续投入外,拿到原始地图也是问题之一。一般来说,要先从各地测绘机构购买相关地图资源及卫星地图,再进行数字化。但是,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测绘机构在出售地图产品时,必然会涉及到地图产品的知识产权如何定义和对待的问题。地图测绘的产权归属问题导致购买者购买的价格难以达成共识,电子地图制作公司还遇到测绘机构不愿意出售自己测绘资料的情况,于是部分地图制作单位只能自己投入人力、物力去测绘,这一操作模式的投入成本极大。”
据了解,在民用化工程中,“中国卫通”也将触角伸进了移动通信市场。目前,“中国卫通”推出的卫星移动手机除了通话功能外,由于通信制式不一致,发短信、上网等相关增值服务还未开通。这款依托“全球星”的双模手机,其资费为每分钟2.60元;而面向个人用户的亚星资费稍低,为每分钟2元。较之以前每分钟9元至20元的“中国卫星”通话的高资费,这一价格水平已经大幅下降。由于目前销售量还不大,“中国卫星”电话机的价格仍较高,全球星SAT550手机高达8500元,远比市场上一般的GSM手机高出许多。
此外,“在中国目前的GPS行业中,短期行为比比皆是。比如,产品未经过有效验证、不了解国家有关政策便仓促上马、未调研就盲目布设销售网点、产品质量低劣、做冒险的‘一锤子买卖’等等,影响了行业的名声。”深圳赛格导航公司万新宇总监直言不讳地说。
毫无疑问,卫星导航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之一。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导航系统已经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而我国自主开发的“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在民用化之路上正面临着“技术先进、市场滞后”的困局——如何打破这一困局已是相关各方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请问北斗卫星导航芯片未来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相关政策保障推进,北斗系统行业应用深化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施明确的“三步走”建设规划:第一步是试验系统阶段,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并投入运营,建成“北斗1号”系统;第二步是区域系统建设阶段,2012年“北斗2号”卫星发射数量达到14个,建成覆盖亚太的北斗区域系统;第三步为“北斗3号”全球组网,2020年总计35颗卫星覆盖全球。
卫星导航条例的颁布,将助力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军品和民品的标准化,通过法治手段推动北斗渗透率提升,为北斗导航系统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保障北斗系统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提供连续可靠的服务。将北斗上升为国家意志,北斗核心产业有望受益。
此外,国家相关政策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与保障,政府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发展,将北斗系统列为科技重大专项,支撑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各部委、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或专项政策规划,以国家力量助推北斗产业发展,使北斗系统得以更好地深入各行业应用。
中国卫星导航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从行业市场发展空间来看,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市场发展空间潜力巨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前瞻与应用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达到2550亿元,同比增长20.4%。以芯片技术制造、算法和终端在内的核心产业产值达到902亿元,其中北斗技术贡献率超过80%,为核心技术产业的关键推动力;此外,由软件应用及行业数据、系统集成和基于位置的运营服务等市场产值达到1648亿元。
2006-2017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规模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北斗系统应用领域广泛
国内卫星导航设备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比例接近15%,随着北斗系统的技术成熟度的上升和行业应用市场的扩展,未来北斗相关产品在国际卫星导航市场的份额还将持续提升。
从应用领域来看,北斗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测量测绘、交通运输、海事船运、农林牧渔业、国土监测、挖掘勘探和公用事业等十几个行业领域。根据《2018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2017年国内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智能终端产品社会用户总保有量接近5亿台,国内销售智能手机兼容北斗应用的数量占比已超过50%,专业北斗高精度接收机终端销量突破14万台。预计到2020年,北斗应用在交通运输、精准农业、城市综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设等主要细分市场的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