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金融新闻 > 正文

金融新闻

3a黑客帝国apu视频(黑客帝国APU)

hacker2022-06-04 08:30:38金融新闻147
本文导读目录:1、求一篇阿凡达的影评2、APU的由来
本文导读目录:

求一篇阿凡达的影评

《阿凡达》:神作的真谛

文/红袖添饭

大家都说《阿凡达》(Avatar)会是一部“神作”——或者至少期望如此——因为今年北美票房虽然创了记录,但那些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中,实在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年末了,不论中外,都有些“年终总结”的情结,于是乎大家的期望就高涨起来。

更何况,“神作”总得要“神导”出品才行,偏生今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位够格的“神导”都偃旗息鼓,不是没推出新作、就是转移了阵地玩小众;真正镇得住岁末档压轴戏的,还真只有“卡大神”(James Cameron)。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阿凡达》就是“电影”神作了呢?会开创电影“艺术”的新纪元呢?

{一}

千万不能这么想。个人认为,“开创艺术新纪元”和“神作”没有必然联系——前者注重前卫而先锋的想法、概念、与意识,后者则需要完美的执行力。“完成”得不好的艺术理念,离“神作”的标准还很远。在电影这行,艺术家是一棍子可以打死一片,但真正能在实施过程中苛求完美、并且也能实现完美的没几个。从这个意义上说,“神作”不仅不应该被吹得如在云端一般飘渺,反倒应该是……像最强壮男人的胸膛那般……踏实,像这种非常坚实、能经受得住百般挑剔的状态,英语中有个非常适合的词叫“萝卜丝特”(robust)。是的,我认为,“神作”都应该是萝卜丝特的。

可是,“神作”难道不应该是“深刻”的么?

事实是:电影从来没有“深刻”过,而且也没必要“深刻”。个人觉得,“深刻”总得和“原创性”挂钩才有意义。如果电影表达的东西,都是前人思考过、甚至是思考过无数遍的东东,那有什么深刻意义可言呢?我还从来没有发现有一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是原创的深邃思考,所有表现的东西都有据可查、有前例可援。在这个意义上,且不说“电影一思考,人类就发笑”吧,至少“前人”是会发笑的。作为一种表现艺术,电影何必要深刻呢?再深刻的主题思想,表现方式很差劲,那也是垃圾;反过来,再烂俗的主题,表现方式新颖以至于令人对同一主题有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就是表现艺术的胜利。所以,作为“神作”的电影,“深刻”与否是无所谓的。

搞掂了“神作”的特性,评价《阿凡达》似乎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阿凡达》是萝卜丝特的么?是的。

《阿凡达》是深刻的么?无所谓。

所以,《阿凡达》是神作么?呃……暂时不太清楚。

{二}

“神作”的帽子很大、却很简单,不掰开了细说,是难以下结论的。以上说的都是“必要条件”,不具备铁定成不了“神作”;但是反过来,即使必要条件全具备了,那还得看电影整体以及各方方面面执行得如何,才能充分地下结论。

就电影故事而言,想必大伙都知道了,《阿凡达》的故事比较简单,也一点都不深刻。说白了,影片情节在大的层面上是太空版的殖民与反殖民斗争,在个体层次上则是一个跨越种族的爱情故事,都没啥新鲜的。但是,这种设定对电影而言是“萝卜丝特”的——换句话说——是足以支撑起电影叙事需要的。直观地说,一个“萝卜丝特”的故事给人的感受有二:一,既靠得住又不牵强。《阿凡达》的情节设定,基本上没有让人觉得荒诞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之处,像那种在其他大片中常见的“危险总是追着主角走、但总是差一步”的情形基本没有。我一向比较佩服卡梅隆玩弄桥段的能力:他总是能将一些本来是俗套的东西,调度得让观众感觉“本应该如此”,这就是“萝卜丝特”的真谛;另外,影片故事“萝卜丝特”与否,还可从编导钩织情节背后的诚意与努力来略窥一斑。一般而言,从“诚意”来看影片的质量是很不靠谱的,因为没有哪个片方会在宣传时强调自己“没有诚意”。这里关键得看“人”,电影制作“人”里的核心是导演,导演实沉了,这电影的故事也“虚”不到哪去。向来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卡梅隆,绝对是好莱坞最“实在”的导演之一,再加上长达十年的打磨,包括对整个潘多拉世界的设定,积累了如此丰富的“营养”,《阿凡达》这个“孩子”想不强壮都难。

但是,一个“强壮”的、能担当得起整部电影架构的孩子,未必是顾盼生辉、富有魅力的孩子;而在个人的字典里,“神采”才是一个能达到“神作”级别的电影故事所具备的充要条件。《阿凡达》的故事,尤其是中间部分对于潘多拉星球地貌生态、以及Navi土著文明的展现,完美地弥补了通常大片第二幕比较沉闷无聊的缺陷,使得整部电影感觉非常紧凑,将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也似乎过得特别快;不过,这个故事最终还是流于常规,因为可预期的转折与结果而缺乏惊喜,无法带给人新鲜的感触。

{三}

其实,像《阿凡达》这样常规的故事,即使不朝“深刻”的方向整,也是可以通过细节设定的丰富化、而带来一些更复杂因而也更有深度的元素的。对电影表现力而言,其实压根就没啥“先天深刻”的主题,只有对既定主题的演绎“深度”、才决定了电影本身的深刻与否。《阿凡达》所选择的主题,什么“反殖民”啊、“环保”啊、“生态和谐”啊,不管认同其中哪一个,在“唯深刻论者”们看来,无疑都是很深刻的、牛A的命题;然而,单单选择这样的主题,并不能保证电影本身是有深度的。对于《阿凡达》的故事,个人认为演绎得过于简单、以至于过于浅显了一些。我不需要它从深层次“打动”我,但我希望它能在需要观众情感参与的时候“煽动”我、好让我忘掉自己是在看电影而想跳进画面去和主角们一起大杀四方。

从大的方面来说,《阿凡达》对于剧情冲突的设定,是简单的正邪对立、非黑即白;而在每一阵营内部,也欠缺多样性,彷佛两块铁板在那相互碰撞,阳刚的氛围是有了,但稍微有些傻气。此外,这样一种简单对立关系的最大不良后果,是角色形象的单一。本来我以为在人类雇佣军这一方,应当是有不同意见的,特别是军事指挥官和行政首脑之间,其想法应当有细微区别才是,那样会使故事与人物都更立体化,可惜没有。作为一个整体,人类似乎是坏人,Navi人都是好人,坏人中的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们)的作为也是常见的典型;而且,每一个角色群,他们的想法都是单一的……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再“萝卜丝特”,也是老老实实、循规蹈矩的“萝卜丝特”;大家不妨想想:权老实再强壮,能敌得过未央生的俊俏风流么?所谓“神作”,是千万不能老实的(有不知“权老实”、“未央生”为何方人氏者,请致电小学语文老师强烈要求补课)。

{四}

关于《阿凡达》的故事,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类比,个人觉得一个最恰当、却从来没人提到过的框架类似的电影,应该是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一样的本来不相干却卷入两大冲突群体的主人公、一样的关于资源掠夺与资源保护之间斗争、一样的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关系。这样的故事,比《与狼共舞》更“绿色”,比《风中奇缘》更有社会群体背景,与《阿凡达》想要表达的东东基本一致。可是,稍微对比一下《阿》与《幽》,就会发现在框架设定的复杂微妙、以及由此影响到的角色性格的生动丰满、乃至最终的情感与思维震撼上,《阿凡达》都是无法比肩《幽灵公主》的。尤其是后者中的幻姬大人这个角色,虽说从行动上和《阿凡达》中人类军事以及行政事务官所作所为差别不大,但行为动机、以及这种动机所体现的人格复杂性,则相差太大了。

我自然也明白卡梅隆的良苦用心——最简单的才是最通用的——就像《泰坦尼克》中的爱情,其实是最烂俗的,但恰恰是这种没啥特色的故事吸出了全球各色女性的眼泪。偶当年曾幻想:要是《泰》的主角是那一对在漂浮的床上抱在一起、温馨面对死亡的老夫妇该多好!他们的人生,有可能是一个将《飞屋历险记》(Up)中那五分钟延长的感人故事……不过,这样一个故事恐怕就很难帮助卡梅隆站在世界票房之巅了。我从来都觉得,对于男女感情关系的处理,是卡大神为数不多的弱势之一。他最多能将这种关系整得滴水不漏了,但是往往会缺乏光彩——《深渊》(The Abyss)中那一对深海钻探的夫妻档,算是卡老师描绘得最有神采的男女关系了。《深渊》中的男女关系,看设定其实也很简单而典型,但是它有细节,而且是那些琐碎中更见细腻的描绘;而《阿凡达》中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就缺少这种令人回味细节,一切交往的步骤都显得很程式化,没有任何硬伤,但也没有任何火花。这点直接影响了像偶这样爱胡思乱想的观众对这个故事以及其中感情的共鸣,比如说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比翼齐飞的场景,美是美极了,极具视觉冲击力;但偶就是忍不住联想起《狮子王》(The Lion King)中的“瀑布嬉戏”、与《机器人总动员》(Wall.E)中的“飞天旋舞”段落,耳朵里飘起的也似乎是《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之类的靡靡之音……

也就是说,《阿凡达》中不粗糙、但也不精细的故事设定,没能让偶激动起来;而这其中包含的一望即穿的思维层次,也不是那种能让人愿意静下心来从思考中获得乐趣的类型;就算是那些打“通俗”牌的温情设定,也有些滥觞。一般而言,叙事性的“神作”电影,要在以上“冷”、“热”、“温”中至少达成其中一项或者兼而有之;《阿凡达》的故事框架及具体演绎,距离那样的高度还有不小的距离;你可以说卡老师没有那样的野心、或者说不值得为了那样的目标而放弃商业上的成功,但同样也不能说《阿凡达》能在电影表述方面进入“神作”的范畴。

{五}

幸好,《阿凡达》不止是要讲一个故事。在个人看来,影片情节之外的设定,比这个故事本身要精彩得多得多。

作为类型片,《阿凡达》的定位是Sci-fi Fantasy;既然扯上了科幻之名,不整出些新鲜的理念来,实在对不住这史无前例的阵势。具体的科学的玩意偶就不提了,什么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各天体之间的运动轨迹、什么潘多拉星球的引力指数与Navi族人身高的关系、什么珍稀矿藏Unobtanium与圣域浮山的形成原理,等等,这些都大大超出一个高考物理差点没及格的理科败类的认知范畴。严谨的科学内容是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的,那些就留给物理满分的优等生去做好了;偶们废材只好鼓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或者说完全不需要研究——说白了就是只需瞎想——的东东。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卡老师的老朋友、也是本人时常YY能够拥有的一件物事——单兵武装机甲(Armed Personal Unit,简称APU)。想必大家对《异形2》结尾的一场地球女性PK异形皇后的终极大战印象深刻,进入本世纪以后,大伙也都在大银幕上领略过《黑客帝国3》中锡安机甲战团勇抗百万机械章鱼的壮烈,今年在《阿凡达》之前,《特种部队》与《第九区》中也有人形机甲的精彩展现,所有这些电影场景中,都有“人机合一”机械系统的参与。对于硬核派科幻作品而言,个人觉得在最近两百年的时空范围内(《阿凡达》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154年),“人机合一”系统都将是人类举足轻重的道具。

所谓“硬核”科幻,核心要义是其设定必须讲究逻辑依据与科技发展轨迹。“人机合一”兴起的必然性,是由人体的物理局限决定的。简单说来,在自动化机械智能有限、而人体又比较脆弱的情况下,“以人类智能控制准自动化机械、以机械增强并保护人体物理技能”的“二合一”方式,也就成为自主智能化机械完全成熟之前最合理的选择了。

“人机合一”对于科幻迷来说其实早就不新鲜了,动漫迷们可能还更早一些,因为日式动漫里最喜欢玩“高达”一类的美少女战士操纵大铁家伙的套路了。好莱坞主流作品接触这个方面相对较晚一些,所以《异形2》中的装置看起来颇具先锋性。不过,最近几年随着美国军方对“外骨骼”(exoskeleton)概念越来越感兴趣、并开始投入资金研究,这才激发了艺术人士在这方面的想象与创作热情。

{六}

在偶这不及格的理科脑子看来,“外骨骼”其实又是APU之前的一种过渡状态;如果把所有附属于人体的外在装置都归为一个体系的话,那这个体系的最原始状态,就是过去的士兵、和如今军警常用的护甲了,中间形态是“外骨骼”,高级形态才是APU。“外骨骼”系统相对于常规护甲最大的区别,在于能提供外在动力。比如美国军方“国防尖端研究项目司”(DARPA)就已投入5000万美元启动资金来设计与制造能让单兵负重更多、行进更快、并能进行超常规跳跃的机械装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的原型产品“人体多适型负重器”已经可以帮助士兵轻松背负起重达200磅的装备而行进自如。

再往后发展的话,外在机械装置就不仅仅能加强人体的物理机能,还能添加有效的武器装备和防护装置,这就步入了APU的范畴了。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异形2》中的“人体叉车系统”还不是APU,只是“外骨骼”的高级阶段;《黑客帝国》系列中的“双枪铁疙瘩”的确是APU,却又是APU体系当中比较初级的阶段,因为它仅仅提供初级动能及火力系统,人机互动的形式是完全机械化的,更不用提那最微弱的、连个防弹玻璃护罩都没有的防护系统了;不过,人锡安兄弟们资源有限,简陋点是可以理解的;《阿凡达》中的人类雇佣军资金充裕,电影中的APU在灵动性上基本和常人无异,远超《黑客帝国》时期的笨重;人机交互系统也由纯液压联动、升级为虚拟感应系统;信息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虚拟显示屏对于战场动态与APU机能状态有了比较全局的把握。关键是,所有这些技术,不仅是基于目前阶段的科学原理可以实现的原型,而且在具体细节的先进程度上,是符合未来科技发展的时间逻辑的。由此可看出一个“萝卜丝特”的科幻导演,与那些纯粹以想象取胜的科幻作品之间的区别;这就是同样有APU展现的《黑客帝国》《阿凡达》与漫画改编作品《钢铁侠》与《特种部队》之间的区别了。

刚才说到APU系统中的人机交互界面,这个有必要引起注意,因为它是引领下一个无聊话题、同时也是《阿凡达》电影中一个核心“花架子”设定的切入点。如前所述,“人机合一”系统的设计出发点,是加强与放大人体的机能,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包括更有效地作战)。“外骨骼”也好,APU也好,其性能在开始的阶段,都取决于人体之外的那些系统的效能;那部分的效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是会飞速发展到像指挥自己身体一样自如的阶段;可这种自如并不是“终极”的,因为在APU系统中人类对外在机甲的操控,还是要通过一些列中间传导手段的,即使高级到“钢铁侠”那样的智能阶段,还是得靠声控指令来指挥下一步反应。有没有不用自己说或者做某个动作、而外在机甲系统能“直接”掌握人类命令、从而即时做出反应的可能呢?也就是说,唯有将人类的意识(这里泛指人类所有神经感知与反应的系统与活动)直接赋予机械,才能达到终极的“人机合一”。

{七}

这种终极的合体状态,已经超出了APU的范畴,开始步入“化身”的领域。

也许有同学会使用“分身”一词,认为和“化身”意思差不多。个人建议最好不要,因为在H文明、BL文明滋润全世界的今天,“分身”是有某种特指意义的,而这种特指可能会让一部分传统女性面红耳赤、或让主流腐女们立刻“萌”得瞳孔放大、脑海里尽是闪烁“总攻总受鬼畜攻腹黑攻玩具攻女王攻帝王攻乙女攻无邪气攻天然受健气受强气受诱受平胸受推到”之类的纯洁字眼,看个电影而已,搞出精神分裂就不好了。另外,在我们想要使用的语境里,作为个体意识外化的途径与方式,“化身”与“分身”,还真有显著不同的意思,不能混用。简而言之,“化身”意味着主体意识与外化形态是同一的,是捆绑在一起的,无法独立运作的;而“分身”则意味着主体意识可以独立于外化分身,最古老的例子详见齐天大圣与他的一身毫毛。

现在不要说地球人,连潘多拉星球人都知道了《阿凡达》讲的是“化身”的故事,是将人类与Navi土著的DNA融合而创造出一种可以让人类意识进入并控制的、外表上与常规Navi族人无益的新物种。粗看起来,这里没多少新鲜的科幻理念,不就是“克隆”与“灵魂出窍”么?过往似乎已经有不少科幻作品玩过这些概念了。不过,个人觉得,卡梅隆老师这次还真玩了些比较具有开拓性的玩意儿,这主要得从“化身”这一复杂技术系统所包含的几个核心元素来看。

{八}

首先,从意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存在形态来看,《阿凡达》中的化身技术创造了一个新的体系。在以往的科幻影视作品中,有这么几种意识主、客体的存在组合:一,客体是机器人,人类意识通过某个系统灌注到机器人指挥系统中,说白了其实就是“以人脑代替电脑”。 09年的电影《未来战警》(Surrogates)中的未来社会模式,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人类都躺家里安安稳稳,出门工作生活的都是灌注了主人意识的机器人;二,客体是虚拟人,是不具备实体的,但在虚拟的世界里具备所有的主体意识特征。这个类型比较另类而古怪,所以,也只有那一对“龌龊司机”姐弟才能想到并在《黑客帝国》系列中具体实现。这与第一类状态的联系与区别是:主体的物理躯体都是不动的,意识也都灌注到了外在的“化身”上,只不过前一种“化身”是具备物理形态的,而后一种其实只是主体意识在虚拟世界的反映。《阿凡达》中外在的“化身”是真实存在的,这点与第一类状态相同而不同于《黑客帝国》的模式,但《阿凡达》中的“化身”不是机械或者电子躯壳,身上没带任何我们已知的无机元件,这种“意识灌注有机体”的模式,在科幻影视里是前所未有的,有些类似咱仙剑小说里“离体种神大法”;不知青帝灵感仰看了《阿凡达》会不会找卡老师要专利费?看老外科幻看到和中国古神怪志有如此相通的联系,实在是件趣事。

其次,意识在主客体间连通的方式来看,《阿凡达》中的设定也比以往要玄妙得多。不管是《未来战警》式的“以虚入实”(意识进驻机器人)、还是《黑客帝国》为代表的“以虚入虚”(意识成为程序世界的虚拟个体),这当中都是有物理设备连接、并管理意识与“化身”之间的联系通道,这是符合逻辑的。《阿凡达》中人类主体的意识,也必须通过一套设备来进驻Navi“化身”体内,但是,影片后来展现的情节,似乎在“化身”的物理身躯远离初始接入设备很远的地方、也能照样进行“种神大法”,点解?

答案有两种可能:其一,通过基因工程制造“化身”Navi人的时候、某种“无线神识接收装置”已经安装在体内了。这种无线意识植入的方式,很有可能类似《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系列的设定:草剃素子姐姐他们不是动不动就入侵人脑么,而且是在被入侵的那个家伙没有以任何数据线与公安九课的主机相连的情况下哦,这难道不说明真的可以有科学根据的“虚空种神”么?在《攻壳机动队》的设定里,世界是高度网络化的,基本上所有机器人、生化改造人、乃至绝大部分有机原生人类,其意识都是可以通过这个网络access的,也就是说,有机生物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里只要植入了芯片可以实现无线上网的(泪目,偶也想装一套啊~~),而在黑客的世界里,只要连入了网络就能被入侵…….这样一种牛A无比的设定,方便了像素子姐姐和“木偶师”这样的超能黑客,他们玩起网络版的“种神大法”来才会显得那么轻松自如。鉴于卡老师本身就是《攻壳机动队》的铁杆粉丝,《阿凡达》没准是借鉴了草剃素子们的招数。

不过,《攻壳》式的无线意识入侵方式,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DNA 一致的意识才能成功进驻化身”:即使DNA携带的遗传密码可以用来设置“化身”脑内无线防火墙的access code,只要这个密码是以电子形式存储在无机元件上,理论上就能够通过黑客编程技术更改或破除,这样一来就用不到男主角了(直接刷“化身”体内的“网卡”就行)……个人猜测,《阿凡达》中所设定的“远程意识控制”技术,是比以电子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无线连接方式更玄妙、也更和谐的方式。人体脑意识可能被直接转换为能量,而Navi克隆体在DNA合成阶段就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了机体,变成可以进行类似“心灵感应”之类的远程意识交流;只不过克隆体没有主体意识,与人类主体意识的交流变成完全被动的接受,但这种“接受”的意识会被克隆体诠释成“原生”的、因而在意识指挥行动方面没有任何功能障碍。说白了,这种方式下的克隆体意识系统相当于“空有架构、没有内容”的容器,只有当接受传送过来的意识时才有了意识流量、才会激发各种生命机能的运行,而这个容器天生只能接受和本体生命信息一致的意识流。这就不止是电子信息技术那么简单了,而是一种生物科技与电子科技的融合,可以说彻底打破了有机生命元素与无机机电元件之间的壁垒(有机体与无机物都变成信息与能量的载体与传递工具)。

最后,与连接方式相关的,是意识在主体与“化身”之间的穿梭机制;更确切的说,是“意识紧急返回机制”的可能性与有效性。毫无疑问,在意识传送主体这边“强行关机”,是会造成“化身”的功能性死亡的,无论是《黑客帝国》还是《未来战警》都是这种设定,《阿凡达》这边也不例外。但是,反过来是否成立,就各有说法了:在《黑客帝国》里这是人类战士们最大的危险,如果母体中的虚拟化身死亡了,真实世界里的肉身也会“脑死亡”;《未来战警》里那些真实世界里的机器人“化身”遭攻击死亡也是会影响到主体肉身的;《攻克机动队》里的设置稍微有些复杂,按照电影版的设定,第一集里素子姐姐的意识入侵其他义体时如果被侵入体毁灭也是有危险的,但到了第二集里,素子姐姐的意识已经网络化了,简直无所不在,可以借助任何义体行动,义体的损害或毁灭再也无损素子的无上神识;素子姐姐的“神识”可以同时控制多具义体,就像偶们同时在两台电脑上玩《虚拟人生》似的。《阿凡达》中没有任何人像素子姐姐那么变成超越肉体的智慧体,但为什么也能做到“化身”的灭亡对人类本体没有任何影响呢?个人认为,《阿凡达》设定的存在于“化身”脑内的主体意识,不像《黑客帝国》那样是“同一体”,而只是主体意识的一个“镜像”而已,本体肉身与化身肉体就相当于不同的服务器,镜像服务器的“关闭”,并不会影响主服务器上资料(主体意识)的完整与可持续性。

本文来自:影评网{ yingpingwang.com }

本文链接:http://yingpingwang.com/ou-mei-dianying-857.html

APU的由来

APU 1.中文:反扒同盟

英文:APU Anti-Pickpocket Union

这个标识的简要说明:

整体外形,由两个拟人化的相同箭头形状表示,在外形上达到一致,说明每个人先天都是平等公平的。没有差别。二只眼睛分别为心怀不轨和无限正义,在这场正义的演练中更形象地刻画出两个主角的特性。在色彩上采用红蓝两色。而红色代表激烈的冲突或是问题,蓝色代表天空大海的包容与冷静。正体现了扒手与反扒队员的特征。

整个标识外型简洁有张力,色彩靓丽,表达的意思非常鲜明。

2.APU:民航专业术语缩写:辅助动力装置,飞机如果APU故障是可以放行的,只需在地面提供 电源车,气源车

APU是辅助动力装置的缩写

在大、中型飞机上和大型直升机上,为了减少对地面(机场)供电设备的依赖,都装有独立的小型动力装置,称为辅助动力装置或APU。

APU的作用是 向飞机独立地提供电力和压缩空气 ,也有少量的APU可以向飞机提供附加推力。飞机在地面上起飞前,由APU供电来启动主发动机,从而不需依靠地面电、气源车来发动飞机。在地面时APU提供电力和压缩空气,保证客舱和驾驶舱内的照明和空调,在飞机起飞时使发动机功率全部用于地面加速和爬升,改善了起飞性能。降落后,仍由APU供应电力照明和空调,使主发动机提早关闭,从而节省了燃油,降低机场噪声。

通常在飞机爬升到一定高度(5000米以下)辅助动力装置关闭.但在飞行中当主发动机空中停车时, APU可在一定高度(一般为10000米)以下的高空中及时启动,为发动机重新启动提供动力。

辅助动力装置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小型的涡轮发动机,大部分是专门设计的,也有一部分由涡桨发动机改装而成,一般装在机身最后段的尾锥之内,在机身上方垂尾附近开有进气口,排气直接由尾锥后端的排气口排出。发动机前端除正常压气级外装有一个工作压气级,它向机身前部的空调组件输送高温的压缩空气,以保证机舱的空调系统工根同时还带动一个发电机,可以向飞机电网送出115V的三相电流。APU有自己单独启动电动机,由单独的电池供电,有独立的附加齿轮箱、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和防火装置。它的燃油来自飞机上总的燃油系统。

APU是动力装置中一个完整的独立系统,但是在控制上它和整架飞机是一体的。它的控制板装在驾驶员上方仪表板上,它的启动程序、操纵、监控及空气输出都由电子控制组件协调,并显示到驾驶舱相关位置,如EICAS的屏幕上。

现代化的大、中型客机上,APU是保证发动机空中停车后再启动的主要装备,它直接影响飞行安全。APU又是保证飞机停在地面时,客舱舒适的必要条件,这会影响旅客对乘机机型的选择。因此APU成为飞机上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系统。

[编辑本段]3.APU-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

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Ritsumeikan Asia Pacific University,简称APU)。是日本立命馆集团下设的一所私立大学。位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县别府市十文字原一丁目一番。学校分为大学院和研究生院。学校网站:http://www.apu.ac.jp/home/index.php?sel_lang=english

4.APU 机械装甲步兵

在《黑客帝国》中出现的人类用来对抗机器章鱼的APU(Armored Personal Units)这种机器需要人类来驾驶,其本身并没有人工智能。APU的外表给人以非常强壮的感觉,而其材质和表面的光泽带来一种冷冰冰的金属质感。APU的内部结构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即使在现实中也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因此这个机器人的形象无论从任何方面看起来都非常完美,必将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

APU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第二次文艺复兴”之前的APU,这类APU的操作室呈封闭状态,主要作用是保护人类单兵,所以其进攻性能以及机甲能动性都较差。第二中是“复兴”之后改进型的APU,这类APU几乎取消了操作室保护盖,操作APU的人类单兵几乎暴露在外,但正因为少了复杂的防御设备,使得APU的重量大大减轻,进攻性和机甲能动性相对提升,同时,由于缺乏保护,这种APU的操作单兵常常给人一种“不成功则成仁”的壮烈感。

AMD 即将推出的A系列APU简介

APU中文名字叫加速处理器,是AMD融聚理念的产品,它第一次将处理器和独显核心做在一个晶片上,它同时具有高性能处理器和最新独立显卡的处理性能,支持DX11游戏和最新应用的“加速运算”,大幅提升电脑运行效率,实现了CPU与GPU真正的融合。2011年1月,AMD将推出一款革命性的产品AMD APU,是AMD Fusion 技术的首款产品。另外,APU是辅助动力装置、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机械装甲步兵和反扒同盟的英文缩写。

目录

一. 加速处理器

1.APU:未来CPU和GPU的真正融合——AMD2.融合应用加速趋势 下一代AMD APU前瞻

二.辅助动力装置

三.APU-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

四.APU 机械装甲步兵

五.中文:反扒同盟一. 加速处理器

1.APU:未来CPU和GPU的真正融合——AMD 2.融合应用加速趋势 下一代AMD APU前瞻

二.辅助动力装置

三.APU-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

四.APU 机械装甲步兵

五.中文:反扒同盟

展开 编辑本段一. 加速处理器

APU背景介绍 AMD未来的处理器组成将按照“推土机”(Bulldozer)和“山猫”(Bobcat)两款全新的处理器架构划分,推土机架构主攻性能和扩展性,面向主流客户端和服务器领域;山猫架构的重点则是灵活性、低功耗和小尺寸,将用于低功耗设备、小型设备、云客户端。 山猫架构就是Fusion APU融合处理器的基础,真实产品包括“Zacate”和“Ontario”两种制品。这两种制品的区别在于,“Zacate”的TDP为18W,主要针对轻薄型PC市场,对阵Intel的ULV(Ultra Low Voltage)系列处理器,而“Ontario”的TDP为9W,主要目标是上网本,对阵Atom系列处理器,本次测试的梅捷SY-E350就是采用的“Zacate”核心。 APU融合技术详细介绍 APU中文名字叫加速处理器,是AMD融聚理念的产品,它第一次将处理器和独显核心做在一个晶片上,它同时具有高性能处理器和最新独立显卡的处理性能,支持DX11游戏和最新应用的“加速运算”,大幅提升电脑运行效率,实现了CPU与GPU真正的融合。 APU性能强悍的秘密在于其革新的核心架构,最新的视频解码引擎,超小芯片和超低功耗设计,强悍的显示性能。 AMD认为,CPU和GPU的融合将分为四步进行: 第一步是物理整合过程(Physical Integration),将CPU和GPU集成在同一块硅芯片上,并利用高带宽的内部总线通讯,集成高性能的内存控制器,借助开放的软件系统促成异构计算。 第二步称为平台优化(Optimized Platforms),CPU和GPU之间互连接口进一步增强,并且统一进行双向电源管理,GPU也支持高级编程语言,这部分才是最关键的。 第三步是架构整合(Architectural Integration),实现统一的CPU/GPU寻址空间、GPU使用可分页系统内存、GPU硬件可调度、CPU/GPU/APU内存协同一致,这已在APU中初步完成。 第四步是架构和系统整合(Architectural OS Integration),主要特点包括GPU计算环境切换、GPU图形优先计算、独立显卡的PCI-E协同、任务并行运行实时整合等等,这些需要和微软、ADOBE等行业软件巨头不停的沟通交流。 APU是什么?

APU正是AMD公司对融合技术多年研究的成果,传统计算中的绝大部分浮点操作都脱离CPU而转入擅长此道的GPU部分,GPU不再只是游戏工具,混合计算将大放光芒。在不远的未来,CPU和GPU的概念也会渐渐模糊起来,正如AMD所宣传的:The Future is Fusion。

编辑本段1.APU:未来CPU和GPU的真正融合——AMD

APU,全称是“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s”,加速处理器,它是融聚了CPU与GPU功能的产品,电脑上两个最重要的处理器融合,相互补足,发挥最大性能。 2010年2月,AMD高级副总裁兼技术事业部总经理Chekib Akrout先生给国内的媒体带来了处理器产品线上的最新进展--“APU”,APU是AMD将于2011年投向市场的全新产品类型,它是现有CPU和GPU产品的深度融合,AMD计划用APU来开创桌面、移动以及企业多个领域的全新格局。 据Chekib Akrout所述,APU能够完美融合CPU在复杂顺序计算和GPU在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双重优势,通过硬件调度逻辑和软件层完美均衡CPU和GPU的负载,把性能从目前多核CPU的水平基础上明显提高一个档次。“最好的CPU和最好的GPU组成了APU!”Chekib这样评价APU。 AMD新APU对比图

AMD的APU将使用业内的通用接口进行应用层面的构建,包括OpenGL和DirectX Compute,AMD已经推出了支持前者的AMD Stream SDK v2.0;而唯一完全支持后者的API是DX11,现在只有AMD的GPU支持DX11。Chekib称在2010年正式上市的产品中,技术人员在不需要了解APU技术特性的情况下,按照现在的经验继续开发新的内容。 CPU和GPU的真正融合 CPU和GPU性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或外部的内存控制器,而目前市场上的CPU内存控制器+内存使用和GPU相比,各自的性能侧重和构建方式都有很大不同,未来的APU内部的CPU和GPU逻辑将共享同一内存控制器! 同时,目前独立的CPU、GPU甚至是封装在同一基板上的CPU+GPU,都是有独立的内存控制器,数据沟通需要通过I/O,而AMD就是要把它们真正融合起来,而不是简单的把CPU和GPU攒在一起。当笔者问及这样极具挑战的设计下,全新的内存控制器是否能带来APU性能的提升时,Chekib变得保守和严谨起来,他说:“我们的设计目标是提升性能。”看来这一步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全新的x86 CPU逻辑:Bulldozer和Bobcat AMD下一代x86核心有2款:高性能的Bulldozer和轻量级的Bobcat。Bulldozer是一款高端产品,通过紧密相连的两个核心共享资源,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效率。Bulldozer每条并行的线程独享一个专用的整数核心,具有可独享或共享的浮点单元,并共享缓存。Bulldozer有两个执行单元,但可以共享一个浮点的调度程序,使它可以更好地对资源进行优化。处理器采用了高K金属栅级的32纳米SOI技术制造并在2011年上市。Bulldozer核心将在台式机和服务器上使用。 Bulldozer 是AMD在x86处理器中首创多核心共享浮点单元,这样的设计也许是AMD要把大规模浮点计算交由GPU承担的一种思路,当然产品实现的细节目前还不得而知。 Bobcat非常小巧、高效,而且功耗非常低,能够在低于一瓦的情况下工作 AMD新APU对比图

。Bobcat以不到目前处理器核心一半的面积实现了当前主流处理器90%的性能。这款核心将在2011年随着代号为Brazos的笔记本APU问世。它的设计非常灵活,高度可合成,可重新组合CPU使用。Bobcat的目标市场显然是超轻薄以及平面手持设备。 APU的产品规划 APU产品仍然像现在CPU一样因不同性能规划成多个系列,多款型号,购买起来很简单。"这听起来似乎还很有道理,不过相信届时肯定不会有很强CPU+入门GPU这样组合的APU产品,想要APU达到独立CPU+独立GPU的性能定制还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AMD产品事业群资深副总裁、总经理Rick Bergman在近日记者的独家专访中表示,AMD把消费型产品(台式机、笔记本等领域)作为发展重点,未来则会大力发展充分融合了CPU和GPU的下一代APU(加速处理单元)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他同时透露,在2011年上半年APU产品上市前,AMD会与软件合作伙伴展开全面协作,为APU打造完美的产业生态链。 消费型产品是重点 APU是方向 Bergman先生在记者的专访中直言未来AMD着重在消费型产品领域,主要战略是为消费者提供非常完整的GPU和CPU平台,而日后APU的Fusion产品线会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更高性价比的丰富选择。 Fusion是AMD充分融合了CPU和GPU的下一代APU产品,2月份在ISSCC展会上第一次以技术文档方式亮相,在6月2日进行了第一次晶圆和运行展示。Fusion系列的第一款产品代号为LIano,具备了媲美独立显卡的出色图形处理能力。 Bergman先生表示:AMD认为向APU转变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然发展趋势,集合芯片为客户提供丰富的图形处理功能和软件应用平台,从而升级客户体验。APU将为消费者带来“物超所值”的体验,例如让视频重放更清晰,游戏画面更逼真,笔记本续航能力更强。对于电脑制造商而言,APU凭借出色的图像处理能力,提供了全新的产品设计思路和灵感空间,有望带来更新颖有趣的产品。 APU的发展需要软件伙伴支持 在AMD展示Fusion平台时,记者注意到Bergman先生不仅请上了微软的合作伙伴助阵,更宣布推出Fusion基金,帮助软件企业在APU平台上开发更好的应用。 谈到对合作伙伴的重视,Bergman先生对记者表示:“对AMD来说,目标当然致力于制造更好的处理器并且设计更好的平台,但是达到这些目标都需要有软件伙伴非常强有力的支持。靠这些软件伙伴提供更多样的应用程序,我们才能打造更好的使用者体验。” 从完整的演示到明年上半年上市的这段时间内,AMD不仅会大力完善APU的软件应用环境,对其硬件提升也会不遗余力。Bergman先生说:“现在展示Fusion新技术不代表我们停滞不前了,未来AMD进一步会提高GPU处理器的技能,也会研发更好的X86核心。到2011年我们正式发布Fusion产品的时候,相信有更多令人惊艳的应用和产品问世。” AMD对云计算提供从资源到终端的支持 无论是现在完整的CPU和GPU平台,还是未来的APU,AMD的产品都会给最终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其实这也是云计算热潮下终端产品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Bergman先生说,云计算也会逐渐影响到终端消费者使用笔记本的模式,AMD会致力发展更自然的人机交互界面,希望为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用户提供更好的视觉享受和体验。 除了终端的支持,AMD在云计算的资源端更是重要的参与者。Bergman先生透露,目前AMD已经有200万颗处理器用于云计算。云计算时代的数据中心对服务器重视节能,因此每瓦特的效能成为用户衡量产品的重要指标。“AMD之前才刚发布了Opteron 4000系列,提升了每瓦特的效能,在能源管理上非常突出。” (刘晖)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今天非常高兴能够专访到AMD产品事业群资深副总裁、总经理Rick Bergman先生,我代表记者对您发布的新品以及AMD未来的战略提一些问题,希望您能够向搜狐广大网友介绍AMD在未来的一些战略以及新品规划。 首先,从产品的角度,AMD有非常丰富的产品线,这些产品线中您认为AMD未来更加关注的是哪个领域,在这个领域的战略是怎样的? Rick Bergman:在未来AMD着重在消费型产品这一块,其它产品线也是相当重视的。在消费型产品这块,我们目前的战略主要希望能够提供非常完整的GPU和CPU平台,同时我们也希望在日后可以推出更多的Fusion的产品线提供给广大的消费者。 记者:现在云计算这个概念在全球越来越火热,应用越来越多,您如何看待计算的终端产品在云计算时代的发展趋势,AMD在产品技术方面有什么策略应对云计算时代的到来? Rick Bergman:其实AMD在云计算领域,过去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为止我们在市场上已经有200万颗处理器用于云计算。其实我们之前才刚发布了Opteron 4000系列,主打希望能够提升它每瓦特的效能。在云计算和数据库的应用上不仅CPU的效能很重要,同时在能源管理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未来应用的展开,云计算也会逐渐影响到终端消费者在利用笔记本部分的应用模式。目前AMD最主要目标是致力发展一个更自然的人机交互界面,我们希望能够提供给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用户一个更好的视觉享受和体验。 记者:今天上午发布会上您进行了新的Fusion平台演示,我们感到这个平台不仅是CPU和GPU在架构上的融合,而且您同时宣布的跟软件合作伙伴的合作以及Fusion基金的创立,代表的是AMD与合作伙伴以及业界的一种融合,您能否在这方面做一些更加详尽的介绍? Rick Bergman:对AMD来说,目标当然致力于制造更好的处理器并且设计更好的平台,但是达到这些目标都需要有软件伙伴非常强有力的支持。靠这些软件伙伴提供更多样的应用程序,我们才能打造更好的使用者体验。这也是我们成立Fusion基金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加快软件伙伴的研发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应用程序。 记者:我们已经看到了Fusion的完整演示,明年上半年这个产品才能真正面市。在这个期间,Fusion计划还会有怎样的发展?AMD正致力于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改善或者提高Fusion的表现? Rick Bergman:我们今天推出Fusion新技术不代表我们停滞不前了,未来AMD进一步会提高GPU处理器的技能,同时跟我们的软件合作伙伴进一步合作,提供更多的软件。当然我们也会研发更好的X86核心,例如已经推出的六核技术。另外AMD在图形技术方面继续改进,到2011年我们正式发布Fusion产品的时候,相信有更多令人惊艳的应用和产品问世。 记者:今年的台北国际电脑展上,很多厂商展示自己的3D应用。而年初《阿凡达》给大家带来了对于3D的预期,AMD对于3D应用在未来产品上有什么倾向或者调整的趋势? Rick Bergman:在3D应用上我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3D视频播放,目前我们生产的GPU都能够支持《阿凡达》这样电影的3D视频播放;二是在游戏的部分。我们希望能够让整个3D的应用程序发展体系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好,形成一个产业的生态链。所以目前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开放资源的标准来支援我们游戏的发展平台,同时,我们也会推动特殊的3D眼镜还有各种显示器发展。我们希望能够建立非常完整的软件和应用体系,让我们的3D应用非常完整。

2.融合应用加速趋势 下一代AMD APU前瞻

曾几何时,我们对于笔记本的要求是那么的简单:仅仅是在重要的商务场所,代替笨拙的台式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简单的数据文字处理和收发邮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奢望着笔记本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的功能:“玩游戏”“能玩大型游戏”,“看电影”“能看高清电影”、“数据处理”“多任务大型数据处理”,无止境的对于性能追求,一度让笔记本产品的功耗和发热量不堪重负,更让笔记本的便携性和待机时间无从谈起。难怪有言论说:“笔记本终将取代台式机,成为PC的代名词。”笔记本,仅仅是一个移动数据处理终端,也许仅仅是个便携的娱乐中心,它不是万能的;笔记本也不能完全取代台式机,就像台式机不能取代笔记本一样。笔记本,更需要的是一个性能和功耗完美平衡。对于笔记本而言,更低的功耗、更多的应用软件优化支持,在这个CPU性能过剩的今天,对于我们使用电脑的意义要大远于更高的性能。基础之上的。 然而随着AMD最新Brazos平台APU的发布,以往上网本和12寸以下小本娱乐性能不强的特性,将被打破。在保证超长待机时间、低下的发热量和轻薄便携性的同时,采用AMD最新Brazos平台的APU的上网本,也可以流畅播放高清电影和玩像《魔兽世界》这样的大型3D游戏,以往集成显卡性能过于“鸡肋”也已经成为过去。最新的软件优化支持,更流畅的高清视频播放,让我们的笔记本更加易用化、人性化。AMD的平台功耗控制相比Inte一直都更有优势。从上面的图表,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发布的Brazos APU平台,主打主流入门笔记本Zacate核心功耗为18瓦的,而针对上网本市场推出的OntarIo平台,设计功耗仅为9W!为了凸显AMD产品在图形处理性能以及功耗上的领先性能,特意给自己针对上网本市场推出的C系列CPU,起了个“高清小本”的名字。从此次官方给出的一些数据表明,AMD此次发布的新APU,在保持一贯的高性能影音娱乐性能外,誓将低功耗、低发热、超长待机进行到底,从而和竞争厂商Intel的SandyBridge所追求的高性能+双 APU和GPU的融合,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CPU+GPU的总体功耗,有效减少CPU、GPU、北桥之间的延迟。事实也证明,采用AMD最新APUE-350的宏碁4253笔记本,在进行一天的使用后,键盘以及背面,没有任何的温热感,这一点不得不佩服新APU的功耗控制。 目前,据AMD官方介绍,AMD此次提出的融合概念APU,并不能用传统的CPU和GPU单独测试方法来决定性能,CPU+GPU可以完全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而且目前已经有诸多软件对其进行优化。 从上面数据来看,如果真如表内测试成绩而言,E-350 APU集成的HD6310显卡,无论在游戏性能还是高清播放性能上已经可以和入门的HD5470想媲美,预想处于相同性能等级、功耗更低,待机时间更长,发热量更小的C系列处理器产品上市将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成为这一价位上网本和11寸以下小本的首选。而E系列处理器,可以使传统的14寸主流笔记本,在保证性能够用的前提下,变得更加清凉、待机时间也将大大增加。在不远的将来,价格3000元左右的10吋上网本,可以轻松实现高清播放和3D游戏娱乐,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超低的功耗、超低的发热、强大的影音解码体验、主流的3D应用的性能、这就是AMD新APU带给我们的最大惊喜。

编辑本段二.辅助动力装置

APU:民航专业术语缩写:辅助动力装置,飞机如果APU故障是可以放行的,只需在地面提供 电源车,气源车 APU是辅助动力装置的缩写 在大、中型飞机上和大型直升机上,为了减少对地面(机场)供电设备的依赖,都装有独立的小型动力装置,称为辅助动力装置或APU。 APU的作用是 向飞机独立地提供电力和压缩空气 ,也有少量的APU可以向飞机提供附加推力。飞机在地面上起飞前,由APU供电来启动主发动机,从而不需依靠地面电、气源车来发动飞机。在地面时APU提供电力和压缩空气,保证客舱和驾驶舱内的照明和空调,在飞机起飞时使发动机功率全部用于地面加速和爬升,改善了起飞性能。降落后,仍由APU供应电力照明和空调,使主发动机提早关闭,从而节省了燃油,降低机场噪声。 通常在飞机爬升到一定高度(5000米以下)辅助动力装置关闭.但在飞行中当主发动机空中停车时, APU可在一定高度(一般为10000米)以下的高空中及时启动,为发动机重新启动提供动力。 辅助动力装置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小型的涡轮发动机,大部分是专门设计的,也有一部分由涡桨发动机改装而成,一般装在机身最后段的尾锥之内,在机身上方垂尾附近开有进气口,排气直接由尾锥后端的排气口排出。发动机前端除正常压气机外装有一个工作压气机,它向机身前部的空调组件输送高温的压缩空气,以保证机舱的空调系统供给,同时还带动一个发电机,可以向飞机电网送出115V的三相电流。APU有自己单独启动电动机,由单独的电池供电,有独立的附加齿轮箱、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和防火装置。它的燃油来自飞机上总的燃油系统。 APU是动力装置中一个完整的独立系统,但是在控制上它和整架飞机是一体的。它的控制板装在驾驶员上方仪表板上,它的启动程序、操纵、监控及空气输出都由电子控制组件协调,并显示到驾驶舱相关位置,如EICAS的屏幕上。 现代化的大、中型客机上,APU是保证发动机空中停车后再启动的主要装备,它直接影响飞行安全。APU又是保证飞机停在地面时,客舱舒适的必要条件,这会影响旅客对乘机机型的选择。因此APU成为飞机上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系统。

编辑本段三.APU-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

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Ritsumeikan Asia Pacific University,简称APU)。是日本立命馆集团下设的一所私立大学。位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县别府市十文字原一丁目一番。学校分为大学院和研究生院。学校网站

编辑本段四.APU 机械装甲步兵

在《黑客帝国》中出现的人类用来对抗机器章鱼的APU(Armored Personal Units)这种机器需要人类来驾驶,其本身并没有人工智能。APU的外表给人以非常强壮的感觉,而其材质和表面的光泽带来一种冷冰冰的金属质感。APU的内部结构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即使在现实中也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因此这个机器人的形象无论从任何方面看起来都非常完美,必将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 APU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第二次文艺复兴”之前的APU,这类APU的操作室呈封闭状态,主要作用是保护人类单兵,所以其进攻性能以及机甲能动性都较差。第二中是“复兴”之后改进型的APU,这类APU几乎取消了操作室保护盖,操作APU的人类单兵几乎暴露在外,但正因为少了复杂的防御设备,使得APU的重量大大减轻,进攻性和机甲能动性相对提升,同时,由于缺乏保护,这种APU的操作单兵常常给人一种“不成功则成仁”的壮烈感。

编辑本段五.中文:反扒同盟

英文:APU Anti-Pickpocket Union 这个标识的简要说明: 整体外形,由两个拟人化的相同箭头形状表示,在外形上达到一致,说明每个人先天都是平等公平的。没有差别。二只眼睛分别为心怀不轨和无限正义,在这场正义的演练中更形象地刻画出两个主角的特性。在色彩上采用红蓝两色。而红色代表激烈的冲突或是问题,蓝色代表天空大海的包容与冷静。正体现了扒手与反扒队员的特征。 整个标识外型简洁有张力,色彩靓丽,表达的意思非常鲜明。

黑客帝国1 黑客帝国2 黑客帝国3电影下载播放

黑客帝国3影片描述: 随着第二集最后那个“to be concluded”的字幕,所有观众的心都被吊在了万丈悬崖边上:尼奥到底怎么啦?他怎么可能在“真实”世界里毁灭电子章鱼?他又如何能“感觉”到机器?已经侵入了班恩(Bane)大脑的史密斯又会对身处昏迷中的尼奥开展什么行动?

事实上,尼奥的身体在真实世界的飞船上处于昏迷状态,他的思维却被困在一个“中空”地带:那里既不是母体,也不是机器占领的真实世界。这个地方叫Mobile Avenue Train Station,显然是个火车站,不过是梅罗纹奇的势力范围(因此不受常规母体程序控制)。尼奥醒来时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小女孩和她的父母,还碰见了“火车人”(The Trainman),后者控制了该车站所有母体与机器世界之间的交通。

与此同时,在真实世界的墨菲斯、翠妮蒂与Logos号飞船的奈奥比会合了,当然,还有那位被洗脑夺体的班恩。翠妮蒂他们从“先知”那里知道了尼奥的现状,在守护天使的带领下,去找梅罗纹奇要人,喜欢享受的阿梅那时正和佩瑟芬在他管辖的地狱酒吧欣赏SM的氛围,他当然不肯交出尼奥,因此大家少不了一场激战。在佩瑟芬的帮助下,翠妮蒂他们终于将尼奥带回现实。

在最后一次和“先知”交谈之后,尼奥明白了他的使命。从这开始,故事就分两条线进行。一条是墨菲斯和奈奥比杀回锡安,和基地的人们共同对抗机器大军的进攻;另一条线是翠妮蒂不愿意和尼奥分开,决心放弃一切和尼奥共同前往机器S世界的圣地——01城。奈奥比虽然不相信先知的话,但她开始相信尼奥,把自己那艘最快的logos号飞船借给了尼奥和翠妮蒂,而自己和墨菲斯乘坐Hammer号回锡安。没想到偷偷醒来的班恩溜进了Logos号,一场激战过后,班恩的肉身死去,尼奥身受重伤。历经重重机器大军的堵截,尼奥终于抵达01城。再说锡安城这边,人类已决定展开最后的自救行动,他们组织起了所有的APU(Armored Personal Units单兵作战机甲),和250000电子章鱼以及大型钻探机器展开了决斗……

哪有黑客帝国动画

http://exs.mail.qq.com/cgi-bin/downloadfilepart?svrid=3fid=c925b7363a88cbd3a5429dbfdd6e24839a0a205631d88cc9 提取码88c72b2a 这是PUBWIN2007的家钱教程

求一部欧美太空系列科幻片

◆中文片名:超新星

◆英文片名:Supernova

◆国 家:美国

◆类 别:惊悚/科幻

◆导 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瓦特尔·黑尔 Walter Hill

◆主 演:安吉拉·贝塞特 Angela Bassett .... Kaela Evers

詹姆斯·斯派德 James Spader .... Nick Vanzant

罗宾·托尼 Robin Tunney .... Danika Lund

罗伯特·福斯特 Robert Forster .... A.J. Marley

◆影片简介:

二十二世纪初,一艘医疗救生船“夜莺229号”正进行一次深层太空的例行巡视。在这艘寂静孤独的飞船里工作的有上尉A.J.马尔里,副手尼克.凡山特,主治医师官奇拉.艾凡斯,计算机工程师本.索特摩杰,医学家叶尔治.潘纳罗萨,以及丹尼克.罗德等六名成员。

巡视中,他们发现在距离他们上百万光年之外有一颗星体正爆发出奇怪的异类物质,几个人一时不知如何处置,就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一个紧急求援信号,尽管很危险,但是救援小组的成员没有选择,只有前往救援。

跌跌撞撞的飞船终于接近了那个爆发的中心地带,立刻他们被一个巨大的蓝色星体的引力牵制住了。在这里,他们营救上了一名神秘叵测年青男子卡尔.拉森,让大家不安的是他们感觉到这个人对飞船成员随时可能造成危险。而除此之外,夜莺号上的成员还要和那个巨大的宇宙引力作斗争。

飞船上的人们正在面临着死亡,幸存者必须摆脱这颗星体的引力返回银河系,因为,这颗巨大的超新星的爆发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阿凡达观后感

家都说《阿凡达》(Avatar)会是一部“神作”——或者至少期望如此——因为今年北美票房虽然创了记录,但那些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中,实在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年末了,不论中外,都有些“年终总结”的情结,于是乎大家的期望就高涨起来。

更何况,“神作”总得要“神导”出品才行,偏生今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位够格的“神导”都偃旗息鼓,不是没推出新作、就是转移了阵地玩小众;真正镇得住岁末档压轴戏的,还真只有“卡大神”(James Cameron)。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阿凡达》就是“电影”神作了呢?会开创电影“艺术”的新纪元呢?

【一】

千万不能这么想。个人认为,“开创艺术新纪元”和“神作”没有必然联系——前者注重前卫而先锋的想法、概念、与意识,后者则需要完美的执行力。“完成”得不好的艺术理念,离“神作”的标准还很远。在电影这行,艺术家是一棍子可以打死一片,但真正能在实施过程中苛求完美、并且也能实现完美的没几个。从这个意义上说,“神作”不仅不应该被吹得如在云端一般飘渺,反倒应该是……像最强壮男人的胸膛那般……踏实,像这种非常坚实、能经受得住百般挑剔的状态,英语中有个非常适合的词叫“萝卜丝特”(robust)。是的,我认为,“神作”都应该是萝卜丝特的。

可是,“神作”难道不应该是“深刻”的么?

事实是:电影从来没有“深刻”过,而且也没必要“深刻”。个人觉得,“深刻”总得和“原创性”挂钩才有意义。如果电影表达的东西,都是前人思考过、甚至是思考过无数遍的东东,那有什么深刻意义可言呢?我还从来没有发现有一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是原创的深邃思考,所有表现的东西都有据可查、有前例可援。在这个意义上,且不说“电影一思考,人类就发笑”吧,至少“前人”是会发笑的。作为一种表现艺术,电影何必要深刻呢?再深刻的主题思想,表现方式很差劲,那也是垃圾;反过来,再烂俗的主题,表现方式新颖以至于令人对同一主题有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就是表现艺术的胜利。所以,作为“神作”的电影,“深刻”与否是无所谓的。

搞掂了“神作”的特性,评价《阿凡达》似乎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阿凡达》是萝卜丝特的么?是的。

《阿凡达》是深刻的么?无所谓。

所以,《阿凡达》是神作么?呃~~暂时不太清楚。

【二】

“神作”的帽子很大、却很简单,不掰开了细说,是难以下结论的。以上说的都是“必要条件”,不具备铁定成不了“神作”;但是反过来,即使必要条件全具备了,那还得看电影整体以及各方方面面执行得如何,才能充分地下结论。

就电影故事而言,想必大伙都知道了,《阿凡达》的故事比较简单,也一点都不深刻。说白了,影片情节在大的层面上是太空版的殖民与反殖民斗争,在个体层次上则是一个跨越种族的爱情故事,都没啥新鲜的。但是,这种设定对电影而言是“萝卜丝特”的——换句话说——是足以支撑起电影叙事需要的。直观地说,一个“萝卜丝特”的故事给人的感受有二:一,既靠得住又不牵强。《阿凡达》的情节设定,基本上没有让人觉得荒诞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之处,像那种在其他大片中常见的“危险总是追着主角走、但总是差一步”的情形基本没有。我一向比较佩服卡梅隆玩弄桥段的能力:他总是能将一些本来是俗套的东西,调度得让观众感觉“本应该如此”,这就是“萝卜丝特”的真谛;另外,影片故事“萝卜丝特”与否,还可从编导钩织情节背后的诚意与努力来略窥一斑。一般而言,从“诚意”来看影片的质量是很不靠谱的,因为没有哪个片方会在宣传时强调自己“没有诚意”。这里关键得看“人”,电影制作“人”里的核心是导演,导演实沉了,这电影的故事也“虚”不到哪去。向来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卡梅隆,绝对是好莱坞最“实在”的导演之一,再加上长达十年的打磨,包括对整个潘多拉世界的设定,积累了如此丰富的“营养”,《阿凡达》这个“孩子”想不强壮都难。

但是,一个“强壮”的、能担当得起整部电影架构的孩子,未必是顾盼生辉、富有魅力的孩子;而在个人的字典里,“神采”才是一个能达到“神作”级别的电影故事所具备的充要条件。《阿凡达》的故事,尤其是中间部分对于潘多拉星球地貌生态、以及Navi土著文明的展现,完美地弥补了通常大片第二幕比较沉闷无聊的缺陷,使得整部电影感觉非常紧凑,将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也似乎过得特别快;不过,这个故事最终还是流于常规,因为可预期的转折与结果而缺乏惊喜,无法带给人新鲜的感触。

【三】

其实,像《阿凡达》这样常规的故事,即使不朝“深刻”的方向整,也是可以通过细节设定的丰富化、而带来一些更复杂因而也更有深度的元素的。对电影表现力而言,其实压根就没啥“先天深刻”的主题,只有对既定主题的演绎“深度”、才决定了电影本身的深刻与否。《阿凡达》所选择的主题,什么“反殖民”啊、“环保”啊、“生态和谐”啊,不管认同其中哪一个,在“唯深刻论者”们看来,无疑都是很深刻的、牛A的命题;然而,单单选择这样的主题,并不能保证电影本身是有深度的。对于《阿凡达》的故事,个人认为演绎得过于简单、以至于过于浅显了一些。我不需要它从深层次“打动”我,但我希望它能在需要观众情感参与的时候“煽动”我、好让我忘掉自己是在看电影而想跳进画面去和主角们一起大杀四方。

从大的方面来说,《阿凡达》对于剧情冲突的设定,是简单的正邪对立、非黑即白;而在每一阵营内部,也欠缺多样性,彷佛两块铁板在那相互碰撞,阳刚的氛围是有了,但稍微有些傻气。此外,这样一种简单对立关系的最大不良后果,是角色形象的单一。本来我以为在人类雇佣军这一方,应当是有不同意见的,特别是军事指挥官和行政首脑之间,其想法应当有细微区别才是,那样会使故事与人物都更立体化,可惜没有。作为一个整体,人类似乎是坏人,Navi人都是好人,坏人中的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们)的作为也是常见的典型;而且,每一个角色群,他们的想法都是单一的……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再“萝卜丝特”,也是老老实实、循规蹈矩的“萝卜丝特”;大家不妨想想:权老实再强壮,能敌得过未央生的俊俏风流么?所谓“神作”,是千万不能老实的(有不知“权老实”、“未央生”为何方人氏者,请致电小学语文老师强烈要求补课)。

【四】

关于《阿凡达》的故事,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类比,个人觉得一个最恰当、却从来没人提到过的框架类似的电影,应该是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一样的本来不相干却卷入两大冲突群体的主人公、一样的关于资源掠夺与资源保护之间斗争、一样的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关系。这样的故事,比《与狼共舞》更“绿色”,比《风中奇缘》更有社会群体背景,与《阿凡达》想要表达的东东基本一致。可是,稍微对比一下《阿》与《幽》,就会发现在框架设定的复杂微妙、以及由此影响到的角色性格的生动丰满、乃至最终的情感与思维震撼上,《阿凡达》都是无法比肩《幽灵公主》的。尤其是后者中的幻姬大人这个角色,虽说从行动上和《阿凡达》中人类军事以及行政事务官所作所为差别不大,但行为动机、以及这种动机所体现的人格复杂性,则相差太大了。

我自然也明白卡梅隆的良苦用心——最简单的才是最通用的——就像《泰坦尼克》中的爱情,其实是最烂俗的,但恰恰是这种没啥特色的故事吸出了全球各色女性的眼泪。偶当年曾幻想:要是《泰》的主角是那一对在漂浮的床上抱在一起、温馨面对死亡的老夫妇该多好!他们的人生,有可能是一个将《飞屋历险记》(Up)中那五分钟延长的感人故事……不过,这样一个故事恐怕就很难帮助卡梅隆站在世界票房之巅了。我从来都觉得,对于男女感情关系的处理,是卡大神为数不多的弱势之一。他最多能将这种关系整得滴水不漏了,但是往往会缺乏光彩——《深渊》(The Abyss)中那一对深海钻探的夫妻档,算是卡老师描绘得最有神采的男女关系了。《深渊》中的男女关系,看设定其实也很简单而典型,但是它有细节,而且是那些琐碎中更见细腻的描绘;而《阿凡达》中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就缺少这种令人回味细节,一切交往的步骤都显得很程式化,没有任何硬伤,但也没有任何火花。这点直接影响了像偶这样爱胡思乱想的观众对这个故事以及其中感情的共鸣,比如说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比翼齐飞的场景,美是美极了,极具视觉冲击力;但偶就是忍不住联想起《狮子王》(The Lion King)中的“瀑布嬉戏”、与《机器人总动员》(Wall.E)中的“飞天旋舞”段落,耳朵里飘起的也似乎是《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之类的靡靡之音……

也就是说,《阿凡达》中不粗糙、但也不精细的故事设定,没能让偶激动起来;而这其中包含的一望即穿的思维层次,也不是那种能让人愿意静下心来从思考中获得乐趣的类型;就算是那些打“通俗”牌的温情设定,也有些滥觞。一般而言,叙事性的“神作”电影,要在以上“冷”、“热”、“温”中至少达成其中一项或者兼而有之;《阿凡达》的故事框架及具体演绎,距离那样的高度还有不小的距离;你可以说卡老师没有那样的野心、或者说不值得为了那样的目标而放弃商业上的成功,但同样也不能说《阿凡达》能在电影表述方面进入“神作”的范畴。

【五】

幸好,《阿凡达》不止是要讲一个故事。在个人看来,影片情节之外的设定,比这个故事本身要精彩得多得多。

作为类型片,《阿凡达》的定位是Sci-fi Fantasy;既然扯上了科幻之名,不整出些新鲜的理念来,实在对不住这史无前例的阵势。具体的科学的玩意偶就不提了,什么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各天体之间的运动轨迹、什么潘多拉星球的引力指数与Navi族人身高的关系、什么珍稀矿藏Unobtanium与圣域浮山的形成原理,等等,这些都大大超出一个高考物理差点没及格的理科败类的认知范畴。严谨的科学内容是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的,那些就留给物理满分的优等生去做好了;偶们废材只好鼓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或者说完全不需要研究——说白了就是只需瞎想——的东东。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卡老师的老朋友、也是本人时常YY能够拥有的一件物事——单兵武装机甲(Armed Personal Unit,简称APU)。想必大家对《异形2》结尾的一场地球女性PK异形皇后的终极大战印象深刻,进入本世纪以后,大伙也都在大银幕上领略过《黑客帝国3》中锡安机甲战团勇抗百万机械章鱼的壮烈,今年在《阿凡达》之前,《特种部队》与《第九区》中也有人形机甲的精彩展现,所有这些电影场景中,都有“人机合一”机械系统的参与。对于硬核派科幻作品而言,个人觉得在最近两百年的时空范围内(《阿凡达》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154年),“人机合一”系统都将是人类举足轻重的道具。

所谓“硬核”科幻,核心要义是其设定必须讲究逻辑依据与科技发展轨迹。“人机合一”兴起的必然性,是由人体的物理局限决定的。简单说来,在自动化机械智能有限、而人体又比较脆弱的情况下,“以人类智能控制准自动化机械、以机械增强并保护人体物理技能”的“二合一”方式,也就成为自主智能化机械完全成熟之前最合理的选择了。

“人机合一”对于科幻迷来说其实早就不新鲜了,动漫迷们可能还更早一些,因为日式动漫里最喜欢玩“高达”一类的美少女战士操纵大铁家伙的套路了。好莱坞主流作品接触这个方面相对较晚一些,所以《异形2》中的装置看起来颇具先锋性。不过,最近几年随着美国军方对“外骨骼”(exoskeleton)概念越来越感兴趣、并开始投入资金研究,这才激发了艺术人士在这方面的想象与创作热情。

【六】

在偶这不及格的理科脑子看来,“外骨骼”其实又是APU之前的一种过渡状态;如果把所有附属于人体的外在装置都归为一个体系的话,那这个体系的最原始状态,就是过去的士兵、和如今军警常用的护甲了,中间形态是“外骨骼”,高级形态才是APU。“外骨骼”系统相对于常规护甲最大的区别,在于能提供外在动力。比如美国军方“国防尖端研究项目司”(DARPA)就已投入5000万美元启动资金来设计与制造能让单兵负重更多、行进更快、并能进行超常规跳跃的机械装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的原型产品“人体多适型负重器”(HULC,见下图)已经可以帮助士兵轻松背负起重达200磅的装备而行进自如。

再往后发展的话,外在机械装置就不仅仅能加强人体的物理机能,还能添加有效的武器装备和防护装置,这就步入了APU的范畴了。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异形2》中的“人体叉车系统”还不是APU,只是“外骨骼”的高级阶段;《黑客帝国》系列中的“双枪铁疙瘩”的确是APU,却又是APU体系当中比较初级的阶段,因为它仅仅提供初级动能及火力系统,人机互动的形式是完全机械化的,更不用提那最微弱的、连个防弹玻璃护罩都没有的防护系统了;不过,人锡安兄弟们资源有限,简陋点是可以理解的;《阿凡达》中的人类雇佣军资金充裕,电影中的APU在灵动性上基本和常人无异,远超《黑客帝国》时期的笨重;人机交互系统也由纯液压联动、升级为虚拟感应系统;信息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虚拟显示屏对于战场动态与APU机能状态有了比较全局的把握。关键是,所有这些技术,不仅是基于目前阶段的科学原理可以实现的原型,而且在具体细节的先进程度上,是符合未来科技发展的时间逻辑的。由此可看出一个“萝卜丝特”的科幻导演,与那些纯粹以想象取胜的科幻作品之间的区别;这就是同样有APU展现的《黑客帝国》《阿凡达》与漫画改编作品《钢铁侠》与《特种部队》之间的区别了。

刚才说到APU系统中的人机交互界面,这个有必要引起注意,因为它是引领下一个无聊话题、同时也是《阿凡达》电影中一个核心“花架子”设定的切入点。如前所述,“人机合一”系统的设计出发点,是加强与放大人体的机能,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包括更有效地作战)。“外骨骼”也好,APU也好,其性能在开始的阶段,都取决于人体之外的那些系统的效能;那部分的效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是会飞速发展到像指挥自己身体一样自如的阶段;可这种自如并不是“终极”的,因为在APU系统中人类对外在机甲的操控,还是要通过一些列中间传导手段的,即使高级到“钢铁侠”那样的智能阶段,还是得靠声控指令来指挥下一步反应。有没有不用自己说或者做某个动作、而外在机甲系统能“直接”掌握人类命令、从而即时做出反应的可能呢?也就是说,唯有将人类的意识(这里泛指人类所有神经感知与反应的系统与活动)直接赋予机械,才能达到终极的“人机合一”。

【七】

这种终极的合体状态,已经超出了APU的范畴,开始步入“化身”的领域。

也许有同学会使用“分身”一词,认为和“化身”意思差不多。个人建议最好不要,因为在H文明、BL文明滋润全世界的今天,“分身”是有某种特指意义的,而这种特指可能会让一部分传统女性面红耳赤、或让主流腐女们立刻“萌”得瞳孔放大、脑海里尽是闪烁“总攻总受鬼畜攻腹黑攻玩具攻女王攻帝王攻乙女攻无邪气攻天然受健气受强气受诱受平胸受推到”之类的纯洁字眼,看个电影而已,搞出精神分裂就不好了。另外,在我们想要使用的语境里,作为个体意识外化的途径与方式,“化身”与“分身”,还真有显著不同的意思,不能混用。简而言之,“化身”意味着主体意识与外化形态是同一的,是捆绑在一起的,无法独立运作的;而“分身”则意味着主体意识可以独立于外化分身,最古老的例子详见齐天大圣与他的一身毫毛。

现在不要说地球人,连潘多拉星球人都知道了《阿凡达》讲的是“化身”的故事,是将人类与Navi土著的DNA融合而创造出一种可以让人类意识进入并控制的、外表上与常规Navi族人无益的新物种。粗看起来,这里没多少新鲜的科幻理念,不就是“克隆”与“灵魂出窍”么?过往似乎已经有不少科幻作品玩过这些概念了。不过,个人觉得,卡梅隆老师这次还真玩了些比较具有开拓性的玩意儿,这主要得从“化身”这一复杂技术系统所包含的几个核心元素来看。

......(写不完了)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假欢蓝殇(2022-06-04 13:26:57)回复取消回复

    pader .... Nick Vanzant 罗宾·托尼 Robin Tunney .... Danika Lund 罗伯特·福斯特 Robert Forster .... A.J. Marley ◆影片